淼叔讲针灸 真武汤证(下)

上节课提到阳虚水犯,水湿泛滥,可能犯胃、犯脾、犯水道、犯心肺,各有症状。条文中犯肺会咳嗽;犯心会心慌、心悸、气短等等;犯胃会恶心、呕吐;犯水道的会小便不利,要么尿多、尿频;犯脾的容易拉稀、便溏之类。

根据所犯部位不同,有相应的配穴。比如,如果犯心,只需要找到那些能够增强心的功能的穴位就可以。这样的穴位非常多,比如心慌、心悸,可以加神门穴。神门穴是心经的输穴,五行属土,既然是输穴便能输转,心经本身属火,这个穴位的性质又属土,所以这个穴位本身就有火生土的功效,所以神门穴经常用来治拉稀,也能调神志。如果这个患者表现的不是心慌、心悸这种可见的症状,表现的是情绪的问题,比如抑郁、心神不宁、心里惴惴不安、恐惧感,可以选后背的灵台穴或神道穴。灵台穴和神道穴在后背,离心脏的位置比较接近。仅听名字就知道,灵台穴能调人的神志,心藏神。灵台穴、神道穴在督脉,督脉就在脊椎骨上,所以不能深刺,要斜刺或者平刺,一针两穴透针,扎两针也可以。

说到灵台穴和神道穴,我大舅的医院做过内部实验,针对的就是心脏病。明显能在设备仪器上看到心脏供血有问题,针刺灵台穴、神道穴,针完心脏供血立刻改善,效果极其明显,所以这个穴位治疗心梗有很大功效,属于能救命的穴位,心脏是一分钟也不能停。心绞痛、心梗、心慌、心悸,灵台穴、神道穴都能管,就是刺起来麻烦,得脱衣服,图省事就用神门穴替代。治疗真武汤证的水湿犯心,这两者其实区别不大,但是治心梗、心绞痛,肯定灵台穴、神道穴比神门穴更有效,这就是功效近似的穴位其各性不同。

再举个例子,心经在腋下有个极泉穴,这个穴位也能治心慌、心悸、心绞痛、心梗等这些毛病,但是这个穴位有独特的各性:能治结在淋巴或者血脉的结节,比如中医说的瘰疬,就是西医说的甲状腺结节。这就好比都是一家子兄弟,同一父母,教的东西都一样,可是每个人都有各色的各性。

如果犯肺就出现咳嗽,加上太渊穴或者肺俞穴。

如果犯胃出现恶心、呕吐,找跟胃相关的穴位,比如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合穴本身具有归聚、归敛、相合的功效,自然能够止逆、止呕。中脘穴或者内关穴也可以。内关穴虽然在心包经上,但是这个穴位的各性功效就是善于止呕或者催吐。吐的厉害了,能止呕;想吐吐不出来,憋在那,又可以催吐。如果不用内关,用心包经上的输穴——大陵穴,输穴属土,脾胃属土,管脾胃上的毛病。

咱们到现在讲的不多,但是就能发现一点:针灸配穴非常灵活,而且很简单。犯脾拉稀,就用阴陵泉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如果拉稀是因为燥力严重不足,需要增加燥力,那就用胃经上的梁丘穴。梁丘穴不像足三里穴相对平和,比足三里穴燥力更强。比如在梁丘穴上艾灸的话,对于津液亏的人,就容易造成大便干燥、干秘。可如果这人津液不亏,就是燥热力量不足,那么梁丘穴增强燥力的功效是优于足三里的。之所以医家前辈说梁丘穴不能艾灸,艾灸后容易造成大便干燥,就是因为防止人们自己误灸产生偏差,造成大便干燥。前辈还告诉咱们,如果梁丘穴针刺或者艾灸造成大便干燥,怎么解决?针刺神门穴加太溪穴。当神门穴配上太溪穴的时候,神门穴的火生土就不是心火生脾胃之阳,而是配上太溪穴滋阴的功效,心阴、肾阴去生助脾胃之阴(就是脾胃的津液、津血),这就是配穴的一个小诀窍。心生脾,既能控制让阳气去生,也能控制津血去生,非常好用、方便。

明白了道理就能举一反三。比如患者不是大便干燥,是老拉稀,燥热力量不足,那就可以神门穴加足三里穴,或者狠一点,神门穴加梁丘穴。医生操作可以用梁丘穴,要是病人回去自己处理,别让他在梁丘上艾灸,到时候弄的大便干燥,他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反之,那些寒湿特别重,燥热力量特别弱的就用梁丘穴。

至于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太利,改尿频了。这种情况上一期也说了,像中极穴、太溪穴,甚至阴陵泉穴都有通利水道、通利水湿的功效。有类似功效的,可以考虑膀胱俞穴,所有的俞穴都在后背,所有的藏腑在后背都有对应的背俞穴。背俞穴的“俞”与井荥输经合里的“输”穴位是不一样的。还可以选择膀胱经的输穴——束骨,也可以考虑膀胱经的荥穴——通谷。荥穴具有较强力的疏泄功效,不管哪条经脉,荥穴都有强力疏泄这一经脉、藏腑的功效。

荥穴和经穴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选荥穴的时候,肯定要短时间内大量的调动气血,让他快速通行,快、短、猛。选经穴的时候,是让他和缓绵长,均匀漫长。可以把它比喻和理解成是经穴是想让他远距离运输,而荥穴则是短距离快速疏泄,快速运行。

输穴就是输转,可以比喻理解成是十字路口、交通枢纽。

合穴可以理解成中转站的仓库,东西在这里存一会,然后再调拨到下一站。

井穴功能理解成是发货。

这么理解不至于有太大偏差。当然古人有他们的比喻,古人是怎么比喻的,以后找时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