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针炙 桂枝汤证

这一节讲桂枝汤证的针灸取穴治疗方法。桂枝汤的两种主要用途,第一种治外有太阳风寒,外有表证;第二种治太阴的营卫运转,运化力不足。虽然还没有讲到太阴篇的条文,但是反复提到过太阴病和太阴的功能。

太阴篇条文: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关于这一条的理解,自古诸家不是很统一。当今最为常见的解释是六经各有表证,所以太阴有表证,比如桂枝汤出现在太阳篇、阳明篇、太阴篇中,这都是表证。少阴篇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这是少阴的表证。厥阴的表证是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汤也有里证,更常用来治里证的血脉寒凝。

太阴证的表证——桂枝汤证,跟太阳病的桂枝汤证治法一样,道理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营卫虚弱的情况。不同之处在于桂枝汤证造成的营卫虚弱是因为外邪伤了卫气,在里的营气就要不断去补充卫气,有可能会把营气拖累了,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卫气被消耗了。说的更确切一点是卫弱,治法就是巩固营卫,用桂枝汤。

而太阴病的表证,不是因为外邪感召,至少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可能太阴营已经弱了,卫又受了外感,这种情况临床经常遇见。就论理而言,太阴病的表病,卫之所以弱是因为营先弱了。

说完理,再说用。怎么知道是太阳病的表证,还是太阴病的表证?进一步思考,怎么判断太阴的营弱了?其实方法并不困难,把这套课程从头跟下来的人,多少会有些概念了。用症状来问比较麻烦,通过脉和望诊就容易的多。

试想一下,如果在里的营(营就是血、津液、营养物质)弱的时候,表现在脉道上会有什么反应?要么出现脉道中的内容物不够充盈,内容物就是这些血,就是指下血流的流动感。还记得怎么判断指下的流动感吗?看脉落。脉起这一段是阳气顶起来的,阳气的疏泄力、运化力,而脉落的这一段是类似加压之后血液的惯性流动,就是内容物。患者脉跳有一个较为缓和而充盈的脉落过程,代表他的血不亏,至少在脉象上不亏。

第二点:查脉管,就是血管。如果血很弱的话,时间久了血管壁就会不得濡养而变薄、变软,更有甚者连血管壁都摸不到,这种一定是长期血脉不能濡养脉道。脉道都不能濡养,何况藏腑、肌肉、各个器官,肯定更濡养不足。这就是营不足,营养不够。怎么治?底方就是桂枝汤。

当然也可以通过望面部的血色、舌象的血色、舌头肉质的充盈度,也能间接的判断。但有一点:舌象、肉都是有形的,有形的要产生变化,得较长时间亏着才会饿瘦。同样,刚才说的血管壁变软、变薄,甚至摸不到,得是营养长期不足才会出现。短期之内的营不足,通过脉落查看最为省事。

太阴篇条文: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为什么会出现“阳微阴涩”的脉?阳微说明卫气弱,阴涩说明营不足。涩脉是一种指下涩滞不畅的流动感,还是在说流动感。当涩脉出现在上跳即顶手这一段,那是阳气郁堵或者虚。如果涩脉出现在脉落这一段,要么是血不足,要么是血行郁滞。条文此处的“阴涩”肯定指的是营虚,营血不足。

明白这些道理,取穴就容易了。什么穴位能够补养脾胃,让脾胃生血,不管是补气、补津液、补养血,或者是增加脾胃的热量、燥力。脾主湿,脾虚了容易生湿,可能还要兼而除湿。脾管运化,运化不畅可能还得疏通下脾胃的运化之力,就是这套方法。当燥和湿失去平衡,燥不足,脾就显得湿,湿过盛化为湿邪,这时候就要用增强燥力、同时除湿的方法。

什么穴位能一边增强燥力,一边除湿?首选肯定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人体最常用的补穴之一。因为在胃经上,所以这个穴位本身就带着燥力。如果想让更加燥、热,就用艾灸。不想那么燥热,相对平和一些,就用针法。如果用针法仍然显得有点偏燥,患者是一位津液偏亏、血偏亏的人,要加上滋阴、补水、养血的穴位,比如可以用肾经的复溜穴、太溪穴,这两个穴位都能滋阴补肾水。

为了增强养血,可以加脾经的地机穴,地机穴能够让脾生血、脾统血的力量加强。血海穴也有这个功效,只不过血海还有走表的功效,常用来治皮肤病或者美容。

阴陵泉穴也是常用补穴,补脾虚,因为合穴都有内敛、内补的功效。脾经的合穴能补脾,还有脾俞穴。后背的一大堆俞穴是双向的,实证、虚证都能治。可以理解成因为后背这些俞穴都在藏腑实体的就近位置,近取,当刺激他的时候,可以就近激发这一藏腑的功能。

补充一下:后背有各藏腑的俞穴,人体的正面有一大堆募穴,募穴的位置规律也是在各藏腑的附近,跟俞穴有什么区别?募穴可以走的更深,所以当病在深处、藏腑里面的时候,可以选正面的募穴。当想要加强藏腑这一功能的时候,可以选背面的俞穴,什么道理?背为阳,正面为阴;阴为里,阳为外;阴为静守,阳为主动。

如果热量严重不足,肯定用艾灸,这些穴位都可以用艾灸。如果气不足,加上气海穴。足三里配气海是最常用的配穴之一,专治气虚。如果还有一个表证,不管是在表的虚证,还是在表受了风寒。

先说虚证,方法就是把气血带到表。肺俞穴能激发肺的功能,又在人的背面,属阳,就能激发肺主表的功能。膀胱经上的穴位更能管表证,如果是表虚,可以用膀胱经的合穴——委中穴,这是治标。如果就想把津液带到表,在表津液不足,那就选膀胱经的络穴——飞扬穴。因为凡是络穴都能沟通阴阳表里两经的功能。膀胱经的里就是少阴肾经,肾主水,当刺了飞扬穴之后,膀胱经与肾经的沟通力量就会加强,肾水对膀胱经的支持力量就会加强,膀胱经又主表。就是这样的逻辑,很简单。针灸取穴比汤剂好学就在这里。

如果在表的气机不足,能把气机带到表的穴位特别多。井荥输经合是有五行属性的,金木水火土。六条阳经的经穴五行都属火,所以当你要把热量宣散之力,这种属火的属性带到体表的时候,就可以刺太阳经的经穴,有两个选择:膀胱经的经穴和小肠经的经穴,这两个都属太阳。相对而言,膀胱经本身属水,他的经穴属火,调动起来的是一种更加充满津液、水火更为柔和的力量,所以就选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昆仑穴。但如果患者明显更为怕冷,就刺小肠经的经穴——阳谷穴。小肠经属火,调动火肯定更强。

人体有这么多可以用的穴位,可选的余地就非常多,比如可以选百会穴。手三阳经都在百会穴相会,还跟督脉连着,刺激百会穴可以提升一身的阳气,所以百会穴经常被用来升阳举陷。还有大椎穴,人的督脉本身就是督管一身之阳,大椎穴又是阳中之阳,所以当你刺激大椎穴,就能激发一身的热量;刺的狠一点还能泄阳;要是放血,泄阳清热的力量就更明显。

最后再说一下,如果受的是一股外感风寒之邪,只需要把这股风寒之邪散掉就行,带有“风”字头的穴位都有这种功效,比如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风池穴和风府穴两个穴位,如果扎的不好能伤到大脑,所以用这两个穴位要小心。总之就是不要朝脑仁的方向扎太深,把握这个标准就不会扎脑里。如果实在担心不敢下手,就选后背的风门穴、大柱穴,也能有这个功效。

如果体表的津液严重不足,使得筋和肌肉不得濡养而出现了痉证,就是抽筋、角弓反张,肌肉僵硬,那就加筋缩穴。这个穴位经常用来治抽筋、角弓反张,肌肉僵硬,以及癫痫、各种风证。筋缩穴的位置正好离人的胃比较近,所以还能治胃上的毛病。

讲到这,桂枝汤证的各种用法,甚至是变化化裁的用法,治里证、治表证也都知道怎么取穴应用了。还是那句话,关键要明白背后为什么起效的道理,并不是直接拿穴位和疾病进行对应,那样学就难以灵活变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