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针炙 承气汤证

讲一下阳明证的针灸取穴。阳明证有各种兼症,不同的兼症有不同的穴位。先复习下阳明证的病机病理:阳明经其性燥热,功能主要是传道水谷,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和水分,这就需要很多的热量和燥力,燥力太过、热太过形成燥热,就是《伤寒论》中的阳明证。燥热之力太弱,没有足够的热量和燥力消化吸收、传道水谷,就是伤寒六经中的太阴虚寒证。另一个意思是如果这人不虚,就不会得阳明的虚寒证,只要得阳明证,一定是燥热。如果虚了,就不单单是阳明证,一定有太阴病。

阳明属里,虽然是三阳,三阳也有里,当阳明里热、里燥形成之后,最先做的事一定是烧灼津液,所以阳明证的津液亏虚证,其实病在燥热,并不是真正的津亏血少。真正津亏血少又见阳明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阳明证了,兼有三阴证,虚证,虚实夹杂。只有分辨清楚这些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病性,才不至于治错。

临床中把太阴、少阴的阴虚证错治成阳明证的有很多,所以咱们强调要有整体观,不但要看到阳明的热,还要看到有太阴、少阴的虚。因为三阴阴虚之后会化为虚热,这股虚热积累的厉害了,也会造成一种真热的象。这时候不断的使用清泄热的药,会有什么后果?这股虚热有可能清下去,但是更伤里。很容易想到一种情况,确实有少阴阴虚,但是确实这些虚热凝结成实,表现一种实的状态,单纯的滋阴,这么强的热邪聚集下不去。本质是阴虚造成的虚热,聚集起来化成一股类似于实热的象,可是治本这股聚集的热势下不去,治标用寒凉药就会进一步伤里,矛盾怎么解决?前文提过,所以说之后的课程都是不断的复习之前讲的概念和理论。方法就是用散法把那些凝聚成势的热给散掉。治本该怎么治就怎么治,而不是用寒凉折热的对冲法、强攻法。强攻法会伤里,所以不用寒凉强攻热。用散,把门开开,大风一吹把热给散出去。这是温病的方法,打个比喻用于理解,寒凉折热的方法就好比弄一大盆冰块倒进去,靠冰、寒凉的力量把热给平掉。所以称为寒凉“折”热。清凉散热是把门窗开开,让外面凉爽的风能够透进来,把里面的热散出去。清凉散热对于阳明实热证不管用,就得倒一坨冰进去。这是比喻,明白意思即可。

回到正题,当阳明有实热又去不掉,堵在那,就容易造成几种情况:

第一个,阳明主胃肠道,热在里面堵着形成燥屎。如果形成燥屎就得通大便,如果大便不通,这个热始终憋在里头下不去。大便通了,腑道一通,热才能散掉,所以即便使用寒凉折热之法,也要给个出口。《伤寒论》所用的方法,三个承气汤,分别针对热盛、大便堵的盛、还是两者都有但都不偏盛的情况。分为三个方子: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同理,用针也有针对性。热盛就要偏于泄热、清热。大便阻滞很严重,要偏于通胃肠道、通腑、通大便。反正就是把这些热给处理掉。如果不处理掉,这些热在身体里为祸,比如会逼迫津液造成多汗,汗证在表,所以治疗阳明证多汗的毛病,肯定要加能够治表的一些穴位。既能治表又能清热的穴位有很多。举两个例子:大肠经的合谷穴和曲池穴,阳明证的多汗会加这两个穴位。当然这两个穴位不止能治阳明证的多汗,能治的很多,只是讲阳明证的时候提到这两个穴位。

如果大便堵的厉害的时候要通大便,术语叫消通积滞,用天枢穴——大肠经的募穴和上巨虚穴。上巨虚穴虽然在胃经上,也是大肠经的下合穴,这个概念以前提过。因为祖先们发现在胃经上有一个穴位,调理大肠的功能甚至比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效果还好,这个穴位就是上巨虚穴,所以在胃经上却属于大肠经的下合穴,之所以叫下合穴,因为在腿上,而大肠经在手上。对于那些阻滞特别严重的,会发现仅是加上天枢穴和上巨虚穴,通腑的力量还不够强。那么咱们再借助一下董氏针灸的三个穴位: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同时再配上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穴,力量就足够了。无论什么性质的大便不通,这几个穴位加一块,大便绝对就能下。这是绝对有效的治标方法。

治标的同时要考虑治本,如果大便不通是因为肠道太干,严重阴虚,即使强力通腑,没有润滑的津液也下不来。当然阴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严重了,咱们只是把这个情况说出来,并不是说这种情况很常见。怎么治?肯定要加上肾经恢复肾水、恢复津液的穴位,比如照海穴、太溪穴、复溜穴。一边启动肾水,一边通腑,大肠里有水分,再加上强力的通腑穴位,大便肯定就能下。

这个方法我用来治疗过极其顽固的大便干燥,大便干的比石头还硬。患者阴阳两虚,肾水、肾阳都大亏,基本奄奄一息,再让大便堵住,中气彻底不运转,命悬一线。所以第一步先要把大便给弄下来,之前的大夫用过大承气汤,甚至加大量、加上苦参还是都下不来,不但大便下不来,这股强烈的热势也退不下去,因为这是虚热,是因为肾阴大亏,虚阳化热。这一看光治标是不行的,必须治本。为了加强效果,针药并用。患者兼见烦躁、一身燥热、极度口渴,使劲喝水不解渴;晚上睡觉前床头放一杯水,一晚上渴醒好几回。像这种病,如果光治本,大便堵着,可能中气一败,人就没了,治本根本来不及。这个医案很复杂,详细的治疗在本节不多说,就只针对这种类型的便秘而论。

汤药并用,汤药用的是栝蒌瞿麦丸,出自《金匮要略》。

栝蒌瞿麦丸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热势已经如此之强,方里还放附子,可是如果你不用这些药,虚阳收不回来,虚阳除了阴虚之外还有阳虚,肾的阴阳两虚使得肾的根器完全外脱,这是个危证。在里的寒证逼迫元阳外越,在里的阴虚化热,所以必须扶助他的元阳、肾阳,虚越出来的阳气才能收回来,否则里面的寒会使得阳气根本收不回来,无论用再多的清降药、收敛药都没用。在里的阴虚、肾水亏如果得不到濡养,阳也收不回来。

栝蒌瞿麦丸本身是治淋证、小便不通,尿道感染的方子,但是开散下焦膀胱水、肾水之中的瘀滞,以热药开瘀滞的力量就可以对应此证。当然同时还要加味,加黄精、地黄之类的药巩固肾水。肾水不解决,阳也收不回来。药物是先作用于脾胃,后作用于各藏腑,这位患者藏腑已经很弱了,前面的医生又大攻大伐,所以通大便的药,我就没再用,反而借助针来通大便。

用的就是这套针法:其正穴、其门穴、其角穴。在大肠经上手前臂一段,连取三个穴位。配合下巨虚穴。天枢穴不能扎,因为患者肚子上有手术刀口。配复溜穴、太溪穴、三阴交穴,巩固启动肾水。三阴交这个穴位特别好用,只要是里证、藏(脏)证、三阴证,都能用,因为能沟通肝脾肾三经、三藏(脏),属于三藏(脏)神穴,特别好用。要把虚阳收回来,至少有个治标的辅助法,取两个穴位:肺经的尺泽穴和大肠经的曲池穴,就是肺经和大肠经的两个合穴。这两个穴位再配上肾经的那些穴位就可以把气机降下来。考虑到上下疏机不利,天枢穴又不能扎,取的是公孙穴,公孙穴也能调上下,通冲脉。一边巩固肾水,一边调上下,一边往下降,再配合汤药巩固真阳、真阴,标本同治,终于这股虚热下来了,不再烦躁、不再严重口渴,喝水不解渴,“大烦渴不解”这个症状平复,大便才能下来。否则那股虚热如果不能敛降回来,大便还是下不来,因为中焦、中土没转开。针药并用使得大便排下,危证期暂时度过。

清泄阳明热,穴位非常多,刚才说的曲池穴、合谷穴,胃经的商阳穴、历兑穴也可以。在商阳穴上扎个小眼,挤出两三滴血,清热效果就特别明显。中医的放血技术跟西方几百年前的放血疗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论碗、盆的放血,中医放几滴血就够。出的这点血不是关键,关键是通过这几滴血让相应的穴位得到一个强行的疏泄。经脉穴位本身就不在物理层面,使劲往外放血,也没多大用处,反而还会把人放虚。强泄之后气血运行一通畅,人会觉得症状减轻,但如果虚了呢?所以每一种医疗手段,都得由懂行的人去做,并不是看着那么简单。不是扎几个眼,放点血、拔罐、走罐或者各种手法,这都不是核心要点,核心要点是通过经脉穴位的刺激来调节藏腑的功能。所以中医传承到今天,大家尽自己的力量,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