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柴胡条文搜索三

九七、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条文九七的小柴胡汤证也刚讲完,讲的是三阳气血弱了,于是受邪,邪直中少阳,影响了少阳的经脉,所以有经证,结于胁下,肯定会有胸胁苦满。正邪相争,所以“往来寒热”。并且以犯了脾胃为主要症状 “嘿嘿不欲饮食”,“故使呕也”。条文后半段提示咱们这种少阳证有可能变证,变成阳明证,或者是少阳阳明、或者是少阳太阳、或者是三阳并病。这一条告诉咱们一个道理:三阳的气血弱了,是容易感冒的。主要就是太阳,太阳卫外固里,保卫不住了。

九八、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条文九八告诉咱们少阳证是有可能得发黄证的。条文语境是还有一个太阳病,脉浮弱,但是迟还弱,说明表虚。“恶风寒”肯定是太阳的阳不够。脾胃为中土,其色为黄,所有的黄证都跟脾胃有关系,或直接的病,或间接的病。此处的少阳证的发黄证显然是间接的,是少阳证的郁滞造成脾的不畅,然后发黄,治其本解少阳即可。发黄证有的会影响小便,有的会影响出汗,本文举的是影响小便的例子。小便一通,基本黄就退了。之前讲过,这里不细说了。

本条文告诉咱们的是少阳证被郁住之后,同时太阳还弱了,阻滞了脾胃,变成了发黄证。脾胃功能一受影响,土克水,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如果是单纯的太阳病,不会出发黄证。所以本条文不能解释为太阳少阳并病造成的发黄证,这么解释是不完全的。条文也非常明确给出了“不能食”的提示,属脾胃的毛病。脾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饮食、消化、吸收、排泄。不过咱们伤寒一脉,所有条文中“胃”这个字不是指胃囊,是包括胃、二肠、整个胃肠道系统,称之为胃。倒也不必追究为什么祖师爷用胃代替胃肠道,只是说看其他流派的书的时候,知道就行,不是所有的书在提到胃的时候,都指的是胃和大肠、二肠,甚至包括点脾和三焦的功能。所以不同的流派,同样的词意思经常不一样。但是条文的后半段提到喝水就吐,还口渴的情况,告诉咱们这就不是柴胡汤证,到底是什么证,此处没给出方子,后面条文有,所以学伤寒一定要联系条文。不但祖师爷告诉咱们饮水而吐的情况,还说“食谷者哕”,吃东西也吐,这是两种不同的病。为什么要说吐?其实祖师爷用意是告诉咱们,同样是呕症,柴胡证可见,其他证也可见,并不是说看见呕就判断是少阳证。所以紧接着条文一零一有一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一证便是绝对不是指的一个症状,因为本条文九八,已经用呕这个症状来告诉咱们,不能见到呕这一个症状就认为是柴胡证。既然呕这个症状不能一证便是,那脉弦、口苦、头晕的症状都是如此,这点很值得强调一下。因为到现在,学术内仍然有人认为只见到一个症状就是少阳证的这种观点。大家在看书的时候一定会遇到这种观点。所以咱们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一证便是”的证指的是一个脉色症的组合,足够让你判断这是少阳证,如此这般的“一证便是”。

九九、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同样是小柴胡汤的少阳证,表现的是有“颈项强,”“身热恶风”,这是太阳证的症象规律。“手足温而渴者”是阳明有热的规律。为什么只用小柴胡汤来解?这就是说理的条文,因为少阳的郁滞使得太阳和阳明也不那么通畅了,反应出太阳阳明的一些常见规律性症状,但是其不是主证,主证还在少阳,所以小柴胡汤主之。但为什么说这是个说理的条文?因为这种案例在临床中遇见:有明确的怕冷、怕风、发烧、头项强;又出现了手足温,口渴,经常做不到能明确判断出,只要少阳一解,太阳、阳明自解。经常判断不出来。

怎么处理?柴胡桂枝汤合方加天花粉。这么处理才是最有把握的。但是如果这个患者的脉象给了明确的信息,脉一点都不浮,脉弦,同时还不是热证的脉弦,没有兼热的脉弦,没有太阳病的脉浮,同时舌象也明确的显示,不支持是个热证。于是手足温而口渴,不认为是个阳明证,又明确不见脉浮,判断不是一个太阳证,就放心的开出小柴胡。像这种,脉舌非常清晰,让你判断不错的情况是有的。但也有判断不出来的。比如脉:两手寸关尺,只有一个位置偏浮,比如只有左寸浮,或者右寸浮,浮的还不明显,怎么判断?舌象也是,有点舌红,可是又没明确到是热证的红。再比如脉,理论上脉数为热,实际情况确实是脉数,可却不是有力的脉数。这种力量不够强的数脉,也不能明确知道就是热证。在初学中医头几年,像这种症状、脉象、舌象特别不明确的情况,特别困扰初学者,因为初学的时候,还做不到在理论的指导之下,灵活运用。没关系,慢慢学,等你明白这些脉色症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了,就可以用这些道理,不断的丰满自己的诊断能力。于是慢慢的就能做到,脉色症不那么明确典型的时候,依然能准确判断。

说到症状不明确,马上紧接着条文一零零。

一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阴脉弦”,肚子疼,到底是小柴胡汤证的肚子疼,还是小建中汤的肚子疼?小柴胡汤证是郁证造成的肚子疼,小建中汤是虚证造成的肚子疼。小儿先天脾胃虚,先天气机运行虽然快,但不够旺盛,藏腑未成,肌肉不丰,所以即容易出现郁证的肚子疼,也容易出现虚证的肚子疼。于是小建中汤和小柴胡汤就成了治儿科腹痛最常用的两个方子。当然,小儿肚子疼最常见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积食。那只需要再学一个四消丸,基本就能囊括九成的小儿腹痛。成人腹痛比小孩复杂的多,这几个方子就不够了。就说痛经,就不是这三个方子能处理的。再比如脾虚,肝郁。所以小孩得病就比成人好治的多。

前几天给一个三四年级的小姑娘看病,小姑娘个子很高,但是特别消瘦,才刚10岁就开始有舌裂了。这个毛病一般成人才出现,所以这孩子一定是伤脾胃伤了很久的。真要给她身体扳过来,得好几个月。平时她身体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会忽视这个问题,长大了就会身体特别差。像这种毛病,去几次医院是治不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学医,保自己家人平安。尤其是像这种孩子身体的体质,舌象已经明确显示有一个不轻的毛病了,脾胃毛病挺重的了,可是除了不爱吃饭、人特别瘦,也没什么其他症状,。就是有一类人的体质,或舌象或脉象,色脉已经明显的有病,可是症状上却不明显。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是这种体质,那这种人就是老话说的,平时不得病,一得病就是要命的大病。

一0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给出的语境是喝了柴胡汤,“蒸蒸而振就是又出汗又发抖,然后“汗出而解”,术语称之为颤汗,颤汗就是一边发抖一边出汗,为什么发抖?不通,身体自动发出力量来通行他,就是发抖。这就有点像是人在特别冷的地方,冻的发抖,也是身体在自行的震动发出热量来。本条文的这个颤抖,显然是治少阳之郁,通过颤动的方式解郁。同理可知,有些人打喷嚏,那是肺被闭郁住了,肺通过打喷嚏这种方式来解郁,震荡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