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柴胡条文搜索七 热入血室

接着搜索小柴胡汤的条文。

 一四四、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文讲的是妇科在例假期间感冒的治法。例假期间,血室即胞宫是打开的。因为启动每月例假胞宫的功能,是要消耗很多血的,等于血分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所以外感很容易进到血分,气机一郁滞,正好在血上郁滞了,例假被截住就停了,在症状上仍然现出了往来寒热这种少阳证的症状规律,所以就还用小柴胡汤来解。

在宋本《伤寒论》上,本条有一个特别奇怪的语句“此为热入血室”,增加了一个血室的概念。看着有点迷糊,把“血室”放到伤寒论中搜索,发现有四处出现“热入血室”,其中有三处是妇科病。这三个条文是连着的。随后串起来讲一下。另外一条出在条文二一六,是阳明病,等于阳明的热太盛进到血分。

把这四处条文整合一下,大致能理解什么是“热入血室”。其实就是温病学讲的热结于血分。热结于血分跟血分有热不一样,血分有热用的是凉血的方法。热结于血分得用能够入血分,开结、开散、通行的方法。一个在通,一个在清热,清血分之热。这么一整理发现热入血室就好理解了。

这么收集、对比条文来研究《伤寒论》是挺累的,因为需要不停的在条文之间进行穿插、对比、联系、理解,大脑工作量一下翻了多少倍。然而这种工作、这种研究是必须的。用大脑的神经科学来解释,就是大脑的神经元在建立联系的时候都是不容易的,得反复刺激才能建立联系。对于成人来说,已经建立联系就固化,未建立联系就退化。咱谈不上重新建立,只能使用已经建立的连接来深化使用,帮助学习。这可能就是脑神经学对于悟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其实没什么用。咱们平时可以学到大量这种特别有道理,但是没法用的道理。一个理学完之后,要去验证,验证不好用或发现根本无法验证,那这理就是渐渐要放弃的理。老话说一开始学习都是做加法,然后慢慢做减法,减的是什么?其实就是那些低效的,不好用的东西。

话归正题,由搜索研究小柴胡汤,发现了“血室”的概念,发现有四处“热入血室”的条文,其中有三处是妇人病,一处是阳明热证。条文一四四用小柴胡汤来解,形成了一个治经期感冒的常用方法,就是小柴胡汤。只要是经期得了感冒,就生搬硬套用小柴胡汤,七八成的情况下都能对。因为经期胞宫血室、血分是打开的,有邪了一定就特容易进血分,用开解的方法,大致不会错。除非这个病比较重,或者又间杂了其他毛病,比如同时有特别重的太阳表证,那就合方一块解决。治太阳病的同时,别忘了把小柴胡汤加进去。同时阳明病还有一个条文是阳明热证。那么只要稍微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知道,妇科病有可能得阳明病,得了阳明病也有可能热入血室,那就按照阳明病的方法来解,也别忘了加小柴胡汤。

一四三、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热入血室,也是例假期间。妇人得了感冒,没给出小柴胡汤,给了一个穴位:刺期门。《伤寒论》中特别多刺期门,伤寒论中很少提到针灸之法,但是有。从这能够间接看出来,祖师爷也是针药并用的,只不过写书必定有所侧重。祖师爷侧重于方剂,方剂中还侧重于治偏寒、偏阳虚,但是为了让理法体系趋于完整,把六经的各种证,寒热虚实都有所涉猎,这是为了讲述这个框架。

咱们说有框架、整体观的医学流派,只有两个:一个是伤寒体系学说;一个是陈士铎,远公学说。这是殊为不易的。除此之外,其他所有流派都是在某个专项领域上发展特别深,属于专项研究。咱们把这件事理解成是前辈医家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框架,然后再在某个方向做出深入的研究。可是后人用这些研究,就学成了没有整体框架,然后再单项发展,那就偏了。用金元四大家来稍微讨论下这个概念。

寒凉派刘完素,人称刘河间,河间人士。如何才是真正掌握了寒凉派的用法?用寒凉药而不会因为寒凉伤到脾胃、伤到阳气,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掌握了寒凉派。同样的道理,用攻下派,不伤脾胃,不伤正气,就是真正掌握了攻下派。用滋阴派真正掌握了如何滋阴而不伤阳气,不使得气机补的郁滞,就是掌握了滋阴派。同样使用温补学说,不会用温补补出内热,那就是掌握了温补派。

如何做到?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有了整体的理论框架,就可以合乎其中而不偏。理是这样,但是真要做到,需要七年~十几年的时间。做不到的话,只能照着一个学说,先下三五年的功夫,心里明知道有偏颇,仍然非常认真的下三五年的功夫,接下来的问题是,从哪个门派着手?自然是有完整框架体系的学说,从这里着手,以后弥补就容易。因为早晚都要去完成这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咱们称之为整体观。咱们研究中医,研究医道,想要摆脱那种治好了不知道怎么好的,没治好也不知道怎么没好。一个病不知道该怎么辨,迷迷糊糊的,想摆脱这种感觉,只有从完整的理论这块下手,这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因为只有有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以及为什么擅长,为什么不擅长。进一步才能知道如何弥补自己的不擅长。或者放弃某个领域的追求,抱残守缺。因为精力有限,不可能各个领域全都擅长。至少看《伤寒论》就有一种感觉,祖师爷更擅长汤剂,相对于其针灸来说。不过这也只是猜测,因为只传下了这么一本书,咱们所有的判断都基于这一本书。也没准祖师爷写过一本完整的用针灸治病的书没传下来,咱们不知道。其实这就是以前说的,咱们可以认真、有理有据,有凭有证的得出一个错误结论。就像以前说,历朝历代都在考证汉代的一两到底是多重,争到清末成型了,一两就按一钱用,已经成习惯了,并且有效,效果确保。最后马王堆里的文物一挖出来,发现全错。于是,咱们从来不参与那些所谓谁是正宗的这种争夺战。咱们不追求正宗,只追求一套有效的方法论,可以用它学习,并且实施起来,指导实用行之有效。咱们只追求这个,因为前提是没法时光穿越,或者找到完整的祖师爷写过的所有书,就不知道祖师爷的本意是什么。于是看书的时候,那些在争伤寒正宗、仲景本意的这些言论,咱都飘过不看,只看真正有效、能吸取借鉴的部分。

一四三、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刺期门用意何在?因为期门穴可以直接解肝血的郁滞,能入肝藏血,肝的血分功能。不刺期门,还有其他的穴位能替代吗?有。凡是溪穴都能入血分,刺肝经的溪穴,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不过咱们会在习惯上,配上太冲穴。足厥阴肝经的溪穴是中都穴,小腿内侧。

一四五、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说的也是热入血室,也是在例假期,突然得了病,白天正常,到了晚上就胡说八道“如见鬼状”。条文说只要邪气不往别的地方传,随着例假,热排出去,病就好了。显然条文的语境是例假没断,如果像条文一四四说的,例假断了,就排不出去了。显然条文一四五,例假没断,热偏盛,不像条文一四四是偏于郁。条文一四五是又热又郁还入了血分,说的是一种可以自愈的情况。如果不自愈呢?那就还是小柴胡汤里加点活血剂、清热剂,比如像桃仁、丹皮之类。如果热还比较盛,加一点地骨皮,地骨皮也能入血分,除血分之热。因为显然不能假设每个人不用治,就能自己例假把热排出去,万一排不出去呢?如果用针刺,刺什么穴位?刺期门。除了期门穴再加一针能够泄热的穴位。肝经能够泄热的穴位就是肝经的荥穴:行间穴。当然刺太冲也可以,因为道理上虽说荥穴能够泄的更强,可是毕竟行间穴和太冲穴离的很近,凡是离的很近的穴位,功效都是类似的。

总结一下,在收集小柴胡汤的条文时,发现了小柴胡汤能用来治经期感冒,热入血室,或者邪气结于血室、结于血分。然后又搜索了一下热入血室的条文,发现少阳病、阳明病都能热入血室。结了就要通,不重的用小柴胡汤就能通开。重的还得再加一点活血剂或者清热剂。如果例假刚来一半,一感冒例假突然停了,那就要通一下。如果例假没停,那就是条文一四五说的“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自己能好,所以看例假停没停,来决定是否通一下。通一下还要决定是否要加清热药,是否加活血药。咱们还捎带着提一下用针刺怎么治。

还有一个不太重要的问题,条文一四四,有“此为热入血室”,但是咱们对比康本的时候,“此为热入血室”旁边有个“注”。说明宋本可能在历史上真的被谁在旁边做过批注,这个批注者看到上文和下文都有“热入血室”,于是他也把热入血室添到条文一四四上,经过时代的流传,这个注解就变成了正文。当然这都是猜测,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刚才说了,很有可能特别有道理的、有理有据的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就像几个月前看过一篇文章,日本人写的,他就证明康本比宋本所传承的伤寒论版本更加久远、古老,为什么?因为有两个康本,康平本和康治本,咱们只用康平本。康治本条文很少,不完整,可以拿过来参考一下,没必要为主来学。这个日本人就考证:在康治本上有一些药、一些方子,在宋本上没有。进行了非常复杂的交叉对比、历史考证,最后得出来宋本上那些药、那些治法是后人加的,所以他们没加的康治本才是更早的伤寒论版本。这看着好像很有道理,整个考证相当严谨,相当逻辑化,最后得出一个在咱们看来是一本正经的错误结论。因为他用的所有的语境,表达的意思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因为宋本上多出了一些方药,这些方药在康本上没有,因为康本上没有,所以康本更早。这是什么逻辑?完全是伪逻辑。一本正经的用伪逻辑去考证,考证的相当严谨,最后得出一个错误结论。所以为什么咱们不是那么重视考证结果,谁早谁晚,谁正宗,谁不正宗,就是因为这种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