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10 太阳温热变成阳明燥热证承气辈

一一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本条文,前半段还好,后半段语序、语境有点乱。比如“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这种用词就很奇怪。凡是这种语境、用词感觉奇怪的,就按老规矩,参照一下康本。翻看哪段是旁注,哪段是原文。

本条没有方剂,所以无法用以方测证的方法。翻开康本一看,“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谷气下流故也。”这些段落是小注。此外,康本也有一点不对劲的地方就是,宋本的“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在康本是“故发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这病不可能发汗。如果发汗,在腰以下还不出汗,就显得不合理。所以此句,咱们遵从宋本的“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这样大致就可以捋清楚整个条文的意思了。

本条不做重点,因为没有方剂。

太阳病得了两天,有烦躁。太阳病的烦躁考虑风温、风热。虽然不能确定,但是用了熨其背这样的热敷法,大汗出。祖师爷明确告诉咱们,这是大热入胃,胃中水竭,伤了胃家津液。变成了一个阳明伤津液的燥热证,于是发谵语、烦躁。治这病不可能发汗。热证,热性上炎,所以热证可见半身汗,或者但头汗出。湿证引起的阻滞也能引起半身汗、或但头汗。所以看到但头汗出,不是有热,就是有湿。反正是堵住了,使得津液上下通调的功能出问题了。

这里津液通调出故障是因为热,所以此人欲小便不得。要么是尿少,要么是遗尿,这是因为膀胱水道被热邪所伤。就像猪苓汤证,猪苓汤证有可能见到尿多,或者是小便不利,二者都能见到。其原因都是因为热伤了膀胱水道。

燥热之气上犯,犯胃就恶心、呕吐。

跳开这句“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旁注看,语义就明确了。“大变硬”是伤津液了,胃肠道津液不够,大便就硬。“足下恶风”这句难理解,因为按直线思维,热证应该脚热,脚应该怕热才对,怎么会足下怕风呢?这个道理就是阳明内结,而造成的一系列恶寒的症状。阳明热证也能见恶寒。大家可以搜阳明证的条文,搜恶寒。

有同行编了一个软件,把《伤寒论》的症状列成索引,一点这个症状,就能看到关于这个症状的所有条文。把恶寒的条文都找出来,然后在里面找那些白虎汤之类的条文。

为什么热证还能造成恶寒?因为这股热邪阻滞到津液和阳气,不能输布到应该去的地方。阳气、津液运达不到的地方,就会恶寒。这是小概率事件。阳明热证的大概率事件是怕热,而非怕风、怕寒。当你遇见的时候,要知道有这么个道理。就如同咱们在临床中能够遇见血虚化热的人,热和瘀血并结,结于表里,这样的患者,是可以见到恶寒症状的。然后,用了滋阴、活血、解表的方法,就不冷了。之前咱们讲过这么一个案例,就是血虚化热、瘀血化热,瘀血和瘀热相结,最后发展成皮肤病——天疱疮。这当然是热入了血分。

本条没到血分,就是阳明的热结住了,使得津液运不到大肠,运不到两足。阳气也运不到,因为阳气想运到末端,得需要津液和血做为载体。为什么大便之后,脚就暖和过来了?因为通了呀,这个热随着大便通了,热排掉了,津液就运到了,热量也就运到了,脚就暖和过来了。

“头卓然而痛”,不要理解成大便后脑袋就疼,脑袋疼完,脚就热了。这里不是一个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并现的症状。实际上,这个病,没大便之前也经常头疼,这是热证的头痛。就像大便干燥、燥热,经常会伴随头疼。除了头疼,还容易伴随烦躁。烦躁,本条也提到了。临床规律,治阳明证的头疼、大便干燥,并不是非得下后才头疼,而是没下之前也头疼。反倒是大便一通,头疼应该减轻才对。

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比如患者是阳明热证,此热上逆,造成恶心、呕吐,但是这会儿没头疼。虽然头上有一股热,但是没表现为头疼。当大便一通,津液一通,此时一股清凉的津液上奉于头的时候,这会儿才头疼。这种是因为正邪相战。正气的津液去扑灭热量的时候,表现为正邪相战,这么解释也通。不过,在临床遇见更多的是,阳明热证犯头疼,大便通后,头痛减轻;阳明热证犯恶心,大便通了,恶心减轻;阳明热证犯汗,大便通了,汗减轻。

最后“谷气下流故也”是小注,这明显不是咱们祖师爷惯用的语境,非要解释的话,就是胃肠道通了,里面的谷物下流,也是说胃肠道通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