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11 太阳风热传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至危证

一一一、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本条有很多旁注掺杂在条文之中,可以看一下康本里哪些是旁注。但是这些旁注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这一条就不拿康本和宋本对比了,就取宋本。

条文很简单,实际是上一条的延续。太阳温热之邪,此处称为“邪风被火热”,“太阳中风”就是风热伤太阳。热证造成汗多,或者用了火疗法,或者是热盛逼迫津液外越,反正是出了很多汗。风邪容易出汗,即便风寒之邪都出汗,比如桂枝汤证,何况风热之邪。热或者风热,不断的灼烧津液、灼烧血液,所以发黄。这些很好理解,比如口水,小孩的口水总是清澈干净的,岁数大了之后口水会变的黏浊,得了病之后会更加的黄浊,失去了清澈。条文的“两相熏灼”意思是内外都有热,外面有热烤着,里面还有团火。再加上风邪上涌,风热不但能逼迫津液,还能逼迫血,所以流鼻血。津液大量的从汗发出去了,所以小便难。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段话是旁注。并且在康本上写的是“阴虚大便硬”,不管是大便硬,还是小便难,并不影响理解。“大变硬”肯定是热邪把胃肠道的津液伤到了,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小便难”是风热把津液变成汗了,就像夏天的尿就比冬天的少。冬天喝的水基本得从小便排,夏天大部分从汗孔排。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湿邪和热邪都有可能出现半身汗、但头汗。热邪壅滞则腹满;热邪熏肺则咳喘。条文提到喘,其实也有可能咳嗽。热证的口干、咽烂,比如口疮之类的。

出现谵语要注意,阳明证热邪扰心能谵语,少阴证也能谵语。咱们的前辈习惯把阳明证的胡说八道叫谵语,把少阴证的蔫蔫而语称作郑声。叫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明白这个道理。这里需要鉴别一下,是阳明证的谵语,还是少阴证的谵语。很显然,少阴证的谵语更难治,当出现捻衣摸床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死证。并不是说一定会死,是不治一定会死,治了有一定概率能救回来,而且是小概率。如果是阳明证的谵语,比较省事,承气汤一用就好。少阴证就麻烦多了,而且热邪,血气流溢,口干咽烂,如果入了少阴,那一定是营分病或者血分病了。治这种热,单治气分的热,治不好,还得清血热。光清热还不行,还得固住阴。热邪伤了少阴,能捻衣摸床、谵语,寒邪也可以。本条文说的是热邪,但是没给出治法。那就学温病或者远公,来补充治法上的欠缺。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能排小便,说明津液通了。换个角度说,热邪没那么盛,没把肾水灼干。怎么理解“小便利”?千万不能理解成,用了利水药通小便,人就能救活。本来就伤了津液、肾水,再用利水药,不是要命吗?而是通过去热,清血分热、清气分热,保住少阴的真阴。当身体恢复了,就排小便,津液就能回头。

所以本条虽然以太阳病开头,但是从太阳到阳明,到太阴、少阴,乃至于厥阴,条文内容都涵盖了。运用的时候,则要辩清楚哪一经的病,才能给出治法,因为不是同一个治法。

如果是阳明的阶段,就可以用白虎汤、承气汤的套路。

如果已入太阴,当营分病、气分病阶段时,可以选择清营汤。

如果入了太阴,发展为血分病,或者入了少阴血分病,清营汤走血分的力量不够明显。可以在清营汤里加点凉血、活血的药,比如紫草、地丁、地骨皮等药。

如果说一个现成的方子,可以参考神犀丹。神犀丹的方组非常像清营汤里加上走血分的药,再加上一些透转热邪的药,如菖蒲、香豉。至于金汁就算了,这药真没法咽。

其实金汁是一个特别好的药,经过密封发酵之后,病毒、细菌也就全都灭了。上好的金汁得用特别健康的孩子的大便。季节还得讲究,得是秋天到冬至这段时间。用上好的井水,加上红土搅拌、淘洗,拿纱布过滤,去掉杂质。剩下的粪汤精华,放到陶瓮里,黄土加封,埋到土里,据说得埋几十年。淼叔没用过,因为自己都不能接受的方法,是不会给病人用的。也没见同行用过,也没见哪个药店卖。据说制作金汁的老师父也不好找了。上网查相关资料,会发现这药治发热效果非常好。叶天士的医案里有很多用金汁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他的配伍,作为知识性的了解就行了,因为这药真没法用。

当热邪清的差不多了,不以热盛为主证,而是以阴虚为主证,上一条讲到的连梅汤就有机会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