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16 热邪痹表而伤里阴(下)

 一一六、微数之脉,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这句条文,表面说热痹,因热造成的痹症。痹症就是经脉不通。有热痹,就有寒痹、湿痹。

再往前多推两步,可以表现为身重或疼痛的痹症,或萎靡的萎症,也可能表现为其他症。只要内在是火邪内盛而不得外出,那就用同样的方法治,就是温病的透热转气。透热转气的本质就是通行、开结、消散、透散而发。因为邪闭在里面,闭住的邪气当然要散出去。所以咱们中医用的都是很朴素的道理。比如大夏天门窗一关,屋里又闷又热,第一件事肯定是把门窗打开通风,不会没通风就直接开空调。

需要联想的是:热证可以内郁不得外出,寒、湿、瘀血、气机闭郁会不会也这样?肯定会。所以透散之法,不光可以把热透散出去,寒、湿、痰、瘀都可以,这就是温病法的一个延伸。就像咱们伤寒一脉,绝对不是只能治伤寒。

一个东西足够老,一定是有价值的,否则一定会被历史淹没。从明代,温病成了中医最主流学派。一直到清朝末年,几百年的时间,温病发展成一个极庞大的体系。叶天士都在讲温病(当然叶天士不止会温病)。

咱们学一门学问,只去判断这一门学问对当前的我是否有用。有益的话就学,如果无益,比如他的优势也是我的优势,那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学。或者他的优势,当前的我还无法理解,那暂时就先不学,什么时候能理解了再说。直到在自己的课业、学问上,遇到瓶颈了,表现在医学上,就是某种病不擅长治,用现有的学术体系,怎么都不擅长。这时候就是需要拓展的时候了。因为这意味着现有的学术体系,你已经充分的了解其优势所在了。因为只有知道优势所在,才能知道不足之处。倒过来说也成立,真正知道不足,才能知道优势在哪。

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抱着不相信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学说、一个完美的老师的想法。因为人生就是不完美的,人性也是充满缺陷的,只能抱残守缺的前进,无法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这种思维模式会把人逼疯。看是要求谁完美,如果是要求自己完美,会把自己逼疯;要求别人完美,会把别人逼疯。做学问的态度,甚至比知识本身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又何来做学问的方法论,没有做学问的方法论,又何来能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比如这个讲温热之邪的条文插在伤寒论里,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治法,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因为脉浮,因为热又发不出去,这股火热之邪不能通过汗、体表透散出去,也不能通过呕吐、拉稀排出去。积聚停留在体表的位置又出不去,已表明是痹证。

本条文都出现了“脉微数”,还有“血散脉中,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的表述。此时的脉浮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表证了。

所以本条分三段,其实都是在说看似是一个有表证的症状、一个病,但在里的血和津液已经受损的这么一种情况。只是可见的或主述是一个表症。条文最后一句“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表述的。

为什么脉浮?邪气在表堵住了。此处肯定是指热邪。在里还有津亏血少。如果在里的津血足起来了,可能是病的不重,身体自动发动起来;也有可能是经过治理,在里的亏虚慢慢改善了。那么始终存在的脉浮不是外感,是邪气停留于表而造成持续出现脉浮的象。后劲够了,有足够的津血就能出汗,汗出而解。其间还有一句“必当先烦”,愈解时先烦,或者解的时候心烦。背后的道理,也反复讲过了。

中医翻来覆去就这点知识。难不是难在知识量大,是难在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为什么烦?正邪相战。以前就烦“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现在病要解了,烦就会加重,皆因正邪相战。只要正邪相战,症状就加重。不管是邪气庞大伤害正气;还是正气终于充足起来,有机会对邪气展开歼灭战,症状也加重。

注意背后透出的意思,临床辩证不能完全以症状进退、症状是否消了做为唯一的治愈标准。真正治好的,一定症状改善直至消除。但是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加重或减弱,一定要分清楚是正气占上风,还是邪气占上风。因为邪气占上风,正气无力与之抵抗的时候,正气会休养生息,不去主动开战,那么症状反而也会减轻。换个角度说,如果某个错误的治法,把正气伤到了,症状也能减轻,但是是减轻,不是治愈。那个症状会一而再的反复回来。如果每次回来再以错误的方法治,这个病就永远治不完。这种情况是不是特别熟悉?像某些病吃一辈子药也治不好的。

在中医的医学观中,要死的人治不好。药医不死人,或几天、或几周、或几个月、几年,绝对拖不了十几年、几十年。十几年、几十年的病,老治也治不好,也治不死,那一定是治法有问题。

当然要排除患者始终改不掉错误的生活习惯,使得病不停复发的情况。比如经常生气、郁闷,遇事想不开。或者喝酒特别多伤肝,那他的肝病别想治好。在这说一下特殊情况,以防被误解。

因为只要用语言传递信息,一次只能说一件事,除了这一件事之外的所有事都没说。而一个点置于整体中,这才是常态。语言却没法把这个整体表达出来,只能表达这一个点。

先把整体观中医问答群里讲过的,陈士铎先师《外经微言》其中讲五藏篇的内容,传到平台上。

这段时间,我来整理温病框架。把温病依照咱们的理论体系进行解构,把各种治法简单的整理一下。

这个课程的备课并不容易。几百年的温病发展,需要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构建出一个指导学习的条例来。选择哪些方子,选择哪些理论架构,需要花时间琢磨。

虽然还远远不够,可是能成为研究温病的基本方法、思路。温病派用短短几节课的时间是讲不完的,只能给出一个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