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9

《赵绍琴温病400法》气分病26法,这26法看似驳杂,实则有其共性。最大的共性就是各种形式的热。

第26法讲的是热退了之后,需要慢慢养阴、育阴,属于热证的后期处理。这确实是咱们最想学的,因为咱们学伤寒一脉已经擅长治疗阳虚证、阴寒证。虽然这26法也只是一个治疗大略,由此还能继续分化,但是咱们在心中要留一个念头——气分病不是只有阴虚,只有热。

先复习一下,气分的功能——阳气的气化功能。此功能异常被称为气分病。阳气的异常包括太过和不及,太过则化为热,不及则化为虚寒。阳的功能也离不开阴,无论太过还是不及,都不能脱离阴来论阳。气分病和卫分病就是以阴阳一体为前提,从阳的角度来论述阴阳一体。于是咱们看一下气分26法,赵老的讲解次序:

第一法——清宣肺热,化痰平喘。乍一看是一个肺热灼烧津液开始化痰的证。治法就是开散敝郁的热,清理已经化生的痰。

第二法——清肺涤痰,逐瘀排脓,以定喘咳。痰热灼伤血脉,化为痈脓、痈血,形成肺痈。咱们学习过《伤寒论》治疗肺痈的方法。这里咱们看看赵老是怎么处理肺痈的。

第三法——清肺热兼以润燥,肃喘咳而止痰红。显然此证的痰热还是伤到血脉了,只是不像肺痈那样生成大量的血脓痰。反倒是以伤到津液,过于干燥为主要表现之一。于是治起来就不用清肺里的痈痰,只需要润燥和散热,咳血丝的毛病就好了。

第四法——宣肺清暑,兼止咳喘。此证相对简单,没有腐伤血脉,也没有产生痈脓。有痰,但不盛。主要表现为热闭肺,肺热熬干津液而化痰,致喘。

第五法——宣郁折热,以畅胸阳。此证热没犯肺,而是犯心。所以主证不是咳、喘、痰、痈,而是心烦懊、坐立不安。病位不同了,病性还是热。

第六法——凉膈泄热,兼以通腑。热壅滞三焦,所以用上下两通的方法治。因为热郁三焦,所以上中下的症状都有。

第七法——清痰热以消痞满,宽胸阳以散其结。病位还是胸阳(上焦),病性是痰热。此证很容易联想到《伤寒论》的小陷胸汤。看看赵老是怎么处理的。

第八法——清热生津,达热出表。此证是热伤津液,主要在气分,兼卫分。伤寒一脉用的是竹叶石膏汤。按六经是太阳、阳明热盛伤津。回头咱们看看赵老怎么处理的。好好品一品六经和卫气营血之间的相同和异同之处。

第九法——清涤暑热,益气生津。这条咱们体会一下怎么区分暑和热。二者的概念区分在中医圈也没有统一。咱们学习此法时,自然会联系《金匮要略》、《伤寒论》痉湿暍篇。咱们会采用《伤寒论》对于暑的定义来理解暑证。其实本质还是热伤津液,有所敝郁。只不过这个热的来源是因为天气热,外感暑气,所以称之为暑。

第十法——补气生津,敛阴固脱。显然是虚证,阴虚、津亏,看看赵老是怎么治阴虚的。

第十一法——攻热结以通其便,祛腑实而解神昏。阳明热证、燥屎闭结如何造成神志病?不仅仅会出现谵语、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狂躁,还能出现神昏。

第十二法——增阴液以润其燥,苦咸寒而通其腑。这种治法显然针对的是,虽然有燥屎闭结,但是还存在一个更加严重的短板——阴虚。

第十三法——滋阴液兼益其气,祛腑实以解热结。跟上一法很像,不过是一轻一重。上法更偏于阴虚,此法更偏于大便燥结。这两法其实就是复杂问题的主次分析,而临床中有时并不能清晰的辨别主次。至少在第一次处理时做不到,那就主次一起治。次要的问题会更容易解决,而深层次的问题恢复的会更慢。

第十四法——攻下热结,宣肺化痰,以定其喘。其病机还是和前两法近似。只不过这股热在肺结为痰,在大肠造成不畅。可能是燥屎,也可能不是,但明确有腑道不畅。

第十五法——清化痰热以畅胸阳,攻下热结而通腑气。跟上法病机近似。但此法,燥屎已经明确的形成。

第十六法——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热结而通大肠。此法偏于攻水道的热,腑道的热也是从水道传过去的。这个证经方用猪苓汤,如果燥屎已经形成,两天不大便,再合上承气汤。回头再看看赵老怎么处理此证。

第十七法——苦寒坚阴,清热止利。热证下利,伤寒一脉以葛芩连汤处理。赵老给葛芩连汤加入了灶心土和白芍。加白芍肯定是考虑到阴被伤,用白芍育阴。灶心土能起到固摄作用,用来止利。灶心土不但能止利,还能止血、止呕,甚至止尿崩,皆因其固摄之能。

第十八法——清热生津攻下结热,佐用凉肝以息其风。本条是津液被风热所伤。风热邪气的特点是一边有风性的疏泄力,一边又有热郁、热结的郁而化风。所以在治法上,要体现出透散郁热,同时兼顾恢复津液,有大便燥结就通腑道。

第十九法——清宣胆热,疏理气机,以缓胁痛。此证按六经分析就是少阳阳明热郁,伤寒一脉多用小柴胡加或石膏、或芒硝、或大黄,甚至用大柴胡。

第二十法——宣燥热以清肺胃,泄其火而利清窍。症状虽然发在耳、鼻、口,但是其病机仍然是气分、卫分热邪敝郁证。所以治法跟上一篇卫分法很近似,用的也是薄荷、连翘、栀子、桔梗、桑叶、蝉衣这样的组合。

第二十一法——清透热邪,以解温疟。此证用伤寒法会首先想到用柴胡汤合越婢汤。温热邪气阻滞经脉,令水火阴阳不得宣通。治法关键在一个“通”字,并需把热处理掉。《金匮要略》有温疟之说,以白虎加桂枝汤治。实际上咱们处理这个问题是用柴胡汤加越婢汤。这种治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借鉴温病的透热转气。从这可以看出,治这种热证,伤寒一脉确实方法不足。因为用白虎加桂枝汤治效果确实差一些。白虎汤寒凉折热,其通行力不够,即便加桂枝通行力仍然不足。除非这个温疟,热是主证,是因为热造成的不畅。热退,通畅自然能恢复。但如果经脉本身就不畅,单用白虎汤加桂枝解决不了。

第二十二法——疏风清热以畅气血,解毒消肿而定其痛。热邪闭结侵伤局部组织产生的痛症,治法还在一个“散”字。疏风清散,把散热掉。病位偏浅(卫分、气分),所以兼散表。温病把这类病称之为“温毒”。下一条讲的也是温毒,不同之处在于二十三条的温热之毒开始影响了营分,出现了血热。所以得顾及一下营分,但是主要治气分。

第二十三法——清气热以解温毒,凉营血而透丹痧。丹痧这个病和上一条的大头瘟现在很少见,出现这些病的条件,除了有热毒,还得是卫生条件很差。丹痧的表现就是咽喉肿痛,有时伴随化脓,同时还有皮肤病。这两条都是温热、温毒,上一条犯在卫分、气分,此条犯在气分、营分。如果血热不盛,用上法就可以。如果血热重,就只有加上凉血的药。

第二十四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以退低热。此证热不盛,但是阴虚。阴虚就会化热,所以治法自然是养阴、育阴,加上清热,稍辅佐一点通行、透散方法。之所以要加点通行、透散是因为此阴虚化的热再加上之前余热未净,二者勾结容易闭结,所以要通散一下。

第二十五法——滋润肺胃,兼以益气,退其低热。此法是对上法的补充。这些阴虚、虚热同时也犯肺了,所以要兼治肺、胃。

第二十六法——益其气兼以育阴,培后天求其纳谷。此法是个小法。此证没什么大热,或大热已除,还剩下阴虚。阴虚就得滋阴,但因为有点虚,所以在滋阴药里加点开散药,以防滋阴药补滞了。赵老给咱们举的例子中加入了砂仁这种芳香、开散、健脾胃的方法。当然临床不止这一个方法。

到此,气分26法咱们简述了一下。乍一听,也许有一种风中凌乱之感。因为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所以下回如果还是逐条讲,就还是零散的。因此,要归纳、总结,抓其共性、抓其差异。咱们不会逐条细讲,大家可以看原书。赵老的书足够细腻,就看大家愿不愿花多大精力在温病上。咱们讲温病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法,而不是逐条、逐句、逐文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