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12

这节准备讲气分证治的治法规律,可是一想卫气营血四个层面,一即四,四即一,彼此之间不可分割。想理解卫分、气分,是需要对营分、血分有一定理解的。这个逻辑就像六经,要想理解六经中的任意一经,就得理解其他五经,想单独理解一经是不行的。所以插一节,先把营分、血分大致捋一下,主要从功能、特点着手。在对营分、血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之后,再展开治法的联系。较为详细的理解,是要把卫气营血结合上藏腑的。而三焦五方是对藏腑的一种概括式表达,本质还是藏腑。前几节说了温病学实际就是把三焦五方的藏腑和卫气营血相结合的学说。用词汇表达意思,必须先界定词汇的使用含义,你是怎么用这个含义的。在中医圈里,很多词汇的意思是灵活的,还没做狭义化的定义,再加上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都是现实要面对的学习困难,习惯就好。

营分九法、血分九法,数量不算太多,不像气分有二十六法,再加上卫分四法,一共三十。营分、血分各九法,只是纲领性的介绍,咱们学习的主思路还是以六经融合卫气营血做为展开。为了融合它,得理解它。

营分九法:

(一)清营透邪,养阴生津,以退夜热。

生地黄15克 元参10克 竹叶卷心2克 麦门冬10克 丹参10克 连翘壳10克 马尾连3克 茅根20克

看方子能明白,这个治法主要是滋阴、清热,而且把热从里往外透转。其实就是升散,一边升,一边散。

属滋阴药的生地黄,按六经理解能入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滋阴。从藏腑看,地黄能入肝、脾、肾滋阴。

跟气分病、卫分病治法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以滋阴为主。这说明以伤阴为主,升散、透转为辅。

(二)清营而透达邪热,凉肝以息风定搐

生地黄15克 元参10克 麦冬10克 竹叶3克 丹参10克 黄连3克(研冲)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钩藤10克 丹皮10克 羚羊角粉0.3克(冲服)

二法跟一法对比发现,根本方法一样,细节之处不同。清热力量更强,透转升散力量进一步更强。

(三)凉营养阴,清泄膀胱,以利小便

细生地15克 茯苓10克 麦门冬10克 丹皮6克 木通1.5克 竹叶1.5克 朱灯心0.5克 益元散10克(布包)

第三法比前两法也是略有不同,整体相似。相似的是一边滋阴,一边透转,只不过这时候透转的方向是利小便,从水道小便里走。病位不太一样了。

(四)宣卫分以退寒热,凉营阴解毒透疹

薄荷2克(后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竹叶3克 牛蒡子6克 芦根20克 大青叶15克 丹皮10克 元参30克 生地黄12克

加减法(部分):

若热郁阴分,脣焦舌绛,方中可加紫雪丹3克,小儿减量。

其实这个治法在气分里出现过,就是卫分、气分和营分同时被热邪闭郁,同时还有伤阴、阴虚的问题。就是从卫分的表证到气分、营分都有,再加上营分阴虚。

(五)清气热兼以凉营,增津液解除两燔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元参15克 细生地18克 麦门冬15克 紫雪丹3克(分冲)

还是跟四法路数相同,只不过此法热更盛,所以清热的药更猛。四法(加减法)和五法里都有紫雪丹。从这能看出,紫雪丹治热入营血,热特别盛。

(六)清心热以凉营,豁热痰而开窍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元参15克 莲子心1克 麦门冬10克 竹叶卷心3克 前胡6克 僵蚕6克 郁金6克 安宫牛黄丸1丸(分服)

加减法:若痰多者,加竹沥30克、生姜汁2~3滴(兑入)。

此法提到,热把营分、血分闭住了,但以闭郁为主,就用安宫牛黄。如果里面还有痰,痰跟热一起被闭住,加减法里就用竹沥30克治痰。治痰的方法有很多,都可以选择。

(七)清心热兼以豁痰,凉营分通瘀开窍

前胡6克 僵蚕6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鲜生地24克 赤芍6克 丹皮10克 郁金6克 鲜菖蒲10克 鲜茅根30克 桃杏仁各6克 安宫牛黄散1.5克(分2次冲服)

加减法:

若大便秘结,舌绛干裂,苔垢黄厚,方中加生大黄粉3克(冲)。

七法跟前法类似,还是因为有阴虚,同时又有痰热闭郁,而且闭郁的路径还很长,从营分、到气分、到卫分(表,主要表现为窍)全都闭住了。治的时候,就需要从营到卫、到表窍一块通。

注意:这就是赵老在教咱们怎么用药。闭的病位不一样,赵老给的药是有差异的,咱们可以详细的对比出差异在哪。这就需要下功夫了,比如这两个方中都用了僵蚕、菖蒲,前面没见这些药。

(八)清心热而开窍,攻热结以通腑

热陷心包兼有腑实,气营两燔。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而言语不利,腹满便秘,舌绛苔黄燥,甚则焦黑,脉沈涩或沈细滑数。用本法治疗。

 蝉衣6克 僵蚕6克 片姜黄6克 丹皮6克 生地黄15克 竹叶3克 九节菖蒲10克 生大黄粉3克(冲) 安宫牛黄丸1丸(分2次汤药送下)

赵老写书特别重视起承转合。在七法的加减法里提到了大便秘结,接着八法里的主要病机就有大便秘结,腑道还不通,窍还被闭住了。跟上法一样,只不过加了个腑道不通。所以在治法上极为相似,只不过大黄这味药从方后加减变成了正文。

(九)芳香开窍,宣通气机,以苏昏厥

暑邪卒中人体,暑热内壅,蒙蔽心包,气机阻滞。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脉象沉伏或沉数。急用芳香开窍法,以速解昏厥。

方用:至宝丹(或神犀丹)2丸分2次,用鲜九节菖蒲根15克、鲜茅芦根各30克煎汤,加竹沥30克,拌匀送服。

若热势不重,纯属痰浊郁闭,气机不畅者,可先用苏合香丸半丸,化开灌入(或用鼻饲法)。俟神志略清醒,而热象较显者,可改用至宝丹1丸灌入。

给了个一时救急的方法。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病机还是热邪内陷,阻闭心窍。从后面的汤药治法来看,这个热和闭都不太重,所以用至宝丹。

至宝丹

生乌犀(水牛角代)、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牛黄、龙脑、麝香、安息香、金箔、银箔。

看方子能发现,相对于安宫牛黄和紫雪丹,至宝丹更善于走窍,醒神,开心窍。“龙脑、麝香、安息香”都是芳香开窍的方法。所以温病三宝,至宝丹更擅长开窍。

温病三宝:紫雪丹、安宫牛黄、至宝丹。咱们非温病出身的,看这三个方子,总觉得差不太多,功效一样。但看了赵老的书就明白了,什么时候用哪个方。

这三个方子共同点都是热陷于里、热闭于里。按温病学说,闭郁在营分血分。按六经来说,热闭在少阴、厥阴。所以在某种程度下,这三个方子相互替代也能有一定效果。咱们也读到过关于安宫牛黄治不省人事的案例。然而这三个方子,毕竟有各自的擅长之处。

  • 热盛为主时,选紫雪丹。(四法和五法)
  • 陷、闭郁为主时,选安宫牛黄。(六法)
  • 热不是很重,闭郁也不是很重。窍闭,神昏,晕倒不省人事,选至宝丹(九法)。

如果热和闭郁同时存在,看是哪个偏盛。按赵老温病的解释,把热闭郁在里称为内陷。其实就是这股热闭的太深、太狠。闭的深了,用浅的方法散不掉。闭的太狠用柔和的方法,力量又不够。

再回顾总结下营分九法的共性,这里的共性是相对于气分、血分的区别。治营分热证的这些方法大致框架就是在滋阴的同时(因为伤到营分,阴虚),把闭在不同地方的热给透散开。这是主体治法,只不过需要区别病位。

对比一下血分九法,会发现血分治法里很多都需要凉血。一边凉血、一边活血。

其中血分证治六法里要“交通心肾”,心肾者水火相交、心神相交,是人体阴阳和合的根本功能。表面说心肾相交,按六经表达好像是少阴,其实是厥阴的功能。升极而降、降极而生,阴阳相生相克的核心功能归厥阴管。当然,厥阴要想发挥正常的功能,必须得有少阴的支持。

血分的后面两法,在讲阴虚久了之后伤到了核心的根本阴,就用滋阴扶正的方法。正气的阴养不起来,邪气的热也退不掉。或者阴虚之后,自己就会总化热。所以阴虚不解决,化热就没完没了,此法是从根本治阴虚的方法。

血分证的九法,表现的就是一边滋阴,一边治因为阴虚而造成的风气过度。说白了就是守不住了(阴不能守),说的更严重些,便是阴阳相合的“合”收不住了,开始要散。这方法肯定会被用来治疗中风。当然只靠这一个方法治不了中风,中风里还有邪,不是瘀血就是痰湿,或者痰湿加瘀血。然而第九法给了咱们治这种中风重证阴虚这块的治法。驱邪的部分,赵老在别的地方讲过,比如前面几条讲痰的时候。

血分这九法整合完之后,对血分病就有一种印象:血分病就涉及到人体阴阳根本相交的那个功能了。按六经的说法,就是厥阴的功能,升极而降,降极而生,阴阳相合。赵老在讲这种阴阳和合重证的时候,偏于治温热病,由温热邪气造成的破坏。那咱们学的时候,一定要联想到其他的,伤寒也能造成厥阴病,能造成阴阳不合,阴阳不相顺接。同样思路再扩展一下,不合使得人体要化风邪而散,阴阳不顺接,那如果被闭郁住,使得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也造成根本的阴阳失合。阴阳二气要在动态中相生相制,有升有降,能把外界天地之气,外界水谷饮食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并令之固摄不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个根本核心的功能就是厥阴。在卫气营血学说里称之为血分的功能。被热邪所伤,放在血分病中,就理解为热入了血,使得血太热。本来血的功能要营养全身,同时温暖全身,现在太热了之后,反而太过,走到哪烧到哪。于是血中的温暖不能太过,过了就是血热;也不能太少,少了就是血寒。这就是阴阳观,统筹相互对立的两极的思维方式。

如果这些专业术语听着费劲,就用大白话说,就像两口子过日子,一方太横,另外一方一定出问题。太横和太弱的两方都是有问题的。两口子能够相对平衡,又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彼此能沟通,这才是健康的。水能帮着火,火能帮助水,必须表现出差异,并且差异化中还能沟通。什么是差异化?心是热的,那肾就得充满水,让心肾能相互沟通,这样心不会太热,肾不会太寒。如果心肾都热、或都寒,那就没法过了。更甚至颠倒过来,丈夫寒,妻子热,那也不太好过,物性所致。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方式,一定会给后来造成麻烦。因为阳性就不适应主内,就不适应内敛、包容、宽容的那一面,这是阴性的特长。让擅长阴性的这种特质去外面自强不息,她也不适应。于家庭早晚出问题,于人体,当时就是病。就好比心火不足,心阳衰微,但是一股热邪还憋在肾里,大家就想这病得多难治。所以中医用的医学观,就是天地自然的直接观,也是人与人相处的人事观,说白了就是人伦。

华夏文明中的人文观是符合天道自然的。虽说后来变成了压制人性的东西,但那是发展扭曲的结果,而且也是人造成的扭曲。咱们的判断方法很简单,如果传统文化中,这一套讲述天地人的法则是错的,那用它治病就治不好,而事实上咱们用它能治好病,反之证明它是对的,这个对就是合乎天地自然。最后被发展成压制人性,错在人。中华的崛起,必定是中华文明的崛起。咱们这代人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同样咱们也是特别困惑的一代。咱们的上一代、上上代,其实他们不困惑。上一代就一件事,使劲的工作。上上代就是拼了命的保家卫国。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越是在艰苦的状态下,人越是不困惑,脑子里特别简单明确,就是国家民族要传承下去,文化要传承下去,子孙要活下去,自己可以去牺牲。反倒是生存没威胁了,就开始困惑了。换个角度说,这也不是坏事,困惑、痛苦、迷茫都是成长的前奏,就连小孩长身高的时候,还会骨头疼,抽筋。往小里说,就以学医为例,学习中产生困惑,再正常不过。学习中犯种种错是应该的,必须靠犯的错来成长。反复说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心态、方法论:在心态上不要恐惧犯错。话是这么说,但是不容易做到。所以大家平时讨论、交流,即便有偏差,我也不会立刻提出来。我会在一段时间后,当这个问题出现合适机缘的时候,再把它讲出来。学三五年后,已经建立起如法的学习心态,不再担心犯错,都是老学员了,那时候我就不用花那么大精力去保护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一开始是很脆弱的。

身为老师,也不能犯急功近利的错误,想着尽快把学生教好,尽快把错误告诉他。学习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更是心理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培养一个真正懂整体观、学术融合、抛弃二元对立论的学生,花5~10年时间很正常,所以不用那么着急。学生未来的成长有多大,某个角度上取决于他的幼稚期。如果老师的心态特别迫切,天天希望学生少犯错,把错误不停的告诉他,其实是在打击他自信心。就像我20多岁的时候学太极拳,那个老师教的特别认真,而且是无偿的教。每天学习40分钟,期间他总是不停的挑错,给我挑的脑袋都硬了,结果直接导致我后来不练太极拳了,人心就是这么脆弱。当你要传承一门学问的时候,你不能假设你的学生是一个心智已健全的。如果他已经心智健全,已经掌握了完整的方法论、学习心态,这种学生还用教吗?我说的是真正想把学生教好,下了很大功夫的老师,不是那些想藏一手或是把教学当成产业的人。

附:

血分证治九法

(一)凉血散瘀以除血热,养阴和营而止血溢

水牛角3克 干地黄30克 赤白芍各10克 丹皮10克 白头翁10克 茜草10克 紫草10克

(二)凉血逐瘀,以定发狂

桃仁10克 大黄粉1克(冲) 芒硝2克(冲)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片姜黄6克 当归10克 桑枝20克

(三)清暑邪以退其热,凉血分而止吐衄

干地黄20克 生白芍15克 丹皮10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竹叶3克 山栀6克 炙杷叶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川连3克(研冲) 鲜茅芦根各30克

(四)清气分而退壮热,凉血分以化其斑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元参10克 干地黄30克 赤白芍各10克 片姜黄6克 僵蚕6克 生地20克 水牛角3克(研细冲)

(五)清肝热以定其搐,开热郁而解昏狂

鲜生地15克 生白芍15克 川贝粉3克(冲) 嫩钩藤5克(后下) 蝉衣6克 片姜黄6克 连翘10克 竹茹10克 郁金6克 羚羊角粉1克(冲)

(六)泻南补北以制其火,交通心肾求其寐安

黄连3克 黄芩10克 阿胶12克(烊化) 白芍15克 细生地15克 鸡子黄2枚(搅匀)

(七)滋阴以扶正,清透以祛邪

青蒿梗10克 炙鳖甲15克(先煎) 细生地12克 知母10克 丹皮10克 沙参12克 川石斛10克

(八)补其阴而复其脉,滋肾阴而清虚热

炙甘草12克 干地黄15克 生白芍20克 麦门冬10克 北沙参20克 阿胶12克(烊化)石斛10克 西洋参粉3克(分冲)

(九)滋肝肾填精补血,潜虚阳熄风定搐

生白芍20克 阿胶10克 干地黄20克 五味子6克 麦门冬15克 炙甘草12克 鸡子黄2枚(搅匀) 生鳖甲15克(先煎) 生龟甲12克(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