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整理痰湿化热并见阴虚。此证能遇见特别难治的病,它的难体现在这么几点:
- 这些痰湿如果是陈旧顽固性的,祛除起来相当麻烦。
- 有虚。以阴虚为例,病如果到了少阴、厥阴,或者到了卫气营血的血分,一定或多或少伴随着阳的力量不足,那个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湿热阴虚或者痰热阴虚了。所以说这个病容易跟其他问题勾结起来,或者跟虚、或者跟其他邪气。就比如痰湿,一旦流入血脉,极容易产生瘀血,所以痰瘀之证极为常见。可以肯定的说,痰湿久了,一定或多或少化瘀。
此证也能遇见简单好治的病,如果是气分、卫分病,或六经学说的三阳病,几付药就能治好。营分、血分病就不好治了。
这个证难治、好治都有。咱们通过痰湿或痰热并结阴虚,着重讲述复杂病机的问题,以及该怎么梳理、怎么治疗。因为病机一旦复杂,就不是用一个方子来针对这个证,这种对应的方法是治不好的。得随证治之,随着证变化。你想,那么多问题并结到一块,可能在某个点上,其中的一个问题较为突出,那就得处理它。如果没处理,会使得整个病情没法再往前推进。所以真正考验的是诊断的能力,能诊断出有痰、又有热、又有阴虚,可能还有别的,当前哪个矛盾是最突出的主要矛盾?极为考验诊断能力。而且处理痰热并见阴虚这个问题,是六经伤寒一脉的短板。当咱们意识到短板,自然想办法看其他流派能不能取点经?于是咱们在这个心态下,敲开了温病的大门。
当然也可以就此问题,进一步领悟,虚实夹杂的毛病该如何处理。处理虚实夹杂之证是一个中医必须掌握的,也代表着登堂入室、入门的标准。因为单纯的实证或单纯的虚证,都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治好。
- 有热就把热清掉,身体气血够,就抗得住。
- 有寒也是,气血足够就用热药把寒清掉,身体也扛得住。
- 痰湿瘀血可以用攻伐之法。
- 不平衡的给调平衡。
所以单一的证,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邪、什么性质的虚,都好处理。一旦形成虚实夹杂,或几种虚、几种实并结在一块的时候,什么证对应什么治就不好用了。简单的虚实夹杂指的是患者身体气血尚足的虚实夹杂,此时还可以单纯的攻邪处理,邪退后正气可自行恢复,或邪退后再扶正。但一旦变得病深、病久、病重,趋于复杂,对应式的治法会让你觉得按起葫芦起来瓢。
咱们梳理思绪,还是以赵老的条文为主,中间会插上一些六经的理解方式为辅,主要还是品味卫气营血学说。卫气营血学说和六经学说的桥梁就是藏腑学说,如果不懂藏腑学说,根本做不到把卫气营血和六经整合起来。
看条文,卫分证治里有个痰热证,就是第二法:辛凉宣肺,清肃止咳和第三法:清润宣降,肃肺止咳。
(二)辛凉宣肺,清肃止咳
风热之邪侵犯于肺,肺失宣降,身热不甚,但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脉象数而略浮。用辛凉清肺,清肃止咳法。
薄荷3克(后下) 杏仁10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连翘10克 苦梗10克 芦根20克 杷叶10克 前胡6克
(三)清润宣降,肃肺止咳
外感温燥之邪,消耗肺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尿少色黄,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部略大。当用清润宣降法,以止其咳。
沙参10克 浙贝母10克 桑叶10克 杏仁10克 香豆豉10克 炒栀皮6克 前胡6克 鲜梨1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加减法:
若干咳而痰中带有血渍时,加茅根20克、川贝母粉3克(冲)、黄芩10克。
若干咳而痰黄且黏,难咯时,加炙杷叶15克、旋覆花10克(包)、黛蛤散10克(包)、瓜蒌仁20克。
若舌绛,脉数有力时,加生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
若咳而胁痛时,加甜葶苈3克、金橘叶6克、大红枣5枚。
这两个方法唯一的区别是第三法有点伤津液,肺家津液不够,但是没有伤到生成津液的根本能力,只是一个卫分病。所以弄点鲜梨补充水分,津液自己就能恢复起来。并不需要去治疗生成津液能力不足的这个问题。只需要给它提供一些生成津液的优质资源——鲜梨一个,身体自己就能把它转化成津液。从这体会,卫气这组病和另外一组营血病之间的区别。营分、血分病就会影响到气血津液营养物质等等要素的生成运化的根本功能。这个概念极其重要,之前讲过,再次重复的目的是做知识的连接。之所以做这种演示,是假设有一些初学的学生还不习惯做这种连接。卫分和气分,如果用一个国家作比喻,就是生产能力还够,能生产出物资,只是运到半截,路上堵了,可能是撞车,也可能是地震,但根本制造业的能力还很强大,就是三阴很强大(或是血分、营分还足够强),那你只要把路给清理了就行,这样的病好治。所以卫分证治的二法和三法治痰热的方法,按六经分类是太阳病。
这两法如果用伤寒来治,就一个方: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要是更细腻些,可以看是否加麦冬百合之类。细品一下,麻杏石甘汤里本来是没有化痰药的,但为什么能化痰?如果患者已经形成顽固的有形痰,麻杏石甘汤确实化不了。然而现在之所以形成痰,是因为太阳病或者卫分病,这个最轻浅的功能受损了,而且还是让痰热给闭住,那只要把闭郁之气给打开,自身化痰的能力尚在,所以药不化痰,而痰被身体自化了。这是卫分病。
气分病有一部分也可以这么治,但是气分病严重了也能形成有形痰,这时候单用麻杏石甘汤就不那么好用了。伤寒一脉可能会加上桔梗、半夏这些药,比如越婢汤加半夏。
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既然用越婢汤,显然巩固津液的意图就比麻杏石甘汤更加明确,而麻杏石甘汤宣肺的意图更明确。这两个方子里都可以加半夏,只是越婢汤加半夏更熟悉些。越婢汤加半夏汤就在《金匮要略》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此方不专门治痰,而是打开肺气的闭结。所以这样的方法在伤寒一脉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把它提炼成一套类似透热转气的理论。
再看赵老的治法,明显比伤寒要细腻的多。先理解简单的痰热阴虚或者痰热伤津液,这时候还不算阴虚,就是伤津液。咱们说阴虚的时候,是指生成阴的根本功能受影响了。先学简单的,再慢慢领悟复杂的。现在就在脑中设一个疑问或者期待,那种真正阴虚,生成阴根本能力受伤的怎么治?跟这种只是津液功能受伤的区别何在?这个问题慢慢的去深入理解。
看卫分二法和三法用什么方法治痰热。
先看怎么治热。桑叶、菊花、连翘,这些药明显具有凉性,或者偏凉、偏寒,但不是大寒之偏。枇杷叶、芦根也有凉性,但是用枇杷叶显然不是取其凉性。枇杷叶有降逆的功效,因为它的降逆功效可以帮着肺气肃降,帮着胃气下降,所以一般主要用来治气机不降造成的咳嗽。前胡、杏仁宣肺。薄荷、桑叶解表。菊花凉性,很轻,轻则上举,所以入肺。这些所有的药组合起来形成合力:辛凉开表,带着一股清凉之气把表打开,再反佐一个枇杷叶,降逆止呕,也能降逆止咳,所以这里面也有伤寒方常用的反佐。
第三法伤津液比较多,所以沙参、鲜梨这种帮着润津液的就用上了。再加上豆豉。二法不用豆豉,用意何在?品这个细微之处,就能逆向破解赵老用药规律。因为你提前知道豆豉什么功效:可以开散中土,属于很温和的一味药。三法出现了,二法没出现,其用意显然是防止病邪继续往里传,把里面也开散一下。其实用开散来形容豆豉不太合适,是用温和的方式运转打开的一股劲。
再一对比,二法里基本没有明显化痰的药力,如果硬要说就是杏仁、前胡、桔梗有些化痰的药力。然而桔梗用在卫分病的时候,更多的是帮着这股阻滞的气机升提起来,当然桔梗确实能化痰,所以桔梗、杏仁和前胡,总体是升提开散法。而三法用的是浙贝母,后面加减法里有川贝母,再加上杏仁、前胡。当用浙贝母、桔梗化痰,两者区别何在?贝母比桔梗更善于处理偏里的痰。浙贝母不但能开散痰,还能开散湿、开散气机,还有些降逆的功效。
另外在处理热这方面,三法比二法要简单的多,桑叶、栀子,赵老这里用的是炒栀皮,用皮显然是皮的功效更倾向于表。
所以三法中这些所有药组合在一起的合力:清解在里的痰,三法比二法更偏于清在里的痰;在辛凉透散解表方面,三法不像二法那么侧重,但同时加进润补津液的药。
这是第三法的基本方法,后面还有加减法。
- 比如痰热结的更狠的时候,对付热加地骨皮、玉竹、桑皮。
- 痰更粘重的时候,加炙杷叶(炙过的枇杷叶)、旋覆花、黛蛤散、瓜蒌仁。
这些药并不是全都同时要用上,赵老的意思是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这些药都是化痰的,而且是化那些比较重的痰。加地骨皮,肯定是热走的比较深了,就不是一个极为单纯的卫分痰热。当痰饮郁结特别重的时候,甚至可以用葶苈子。所以后面加减变化的药,比原条文的力量强了很多。如果真到了必须要用这些药的时候,其实这个病已经要从卫分往气分或营分里传了,或者已经传到了,或者将传。这是给读者做一个思考的延伸,当病情趋于复杂化后,下一步该怎么理解。当咱们读书读到其他条文或其他案例,见到用这些药的时候,就不会再陌生了。
虽然第一遍记不住,尤其当这些药还不会用的时候,对于怎么学习药物,也没个方法的时候,至少先有个印象。第一次接触有点印象,第二次接触印象加深,七八遍后慢慢就理解了,就跟雕刻似的,刻一刀不够明显,就多刻两刀。当痰热进入气分后,病情会明显趋于复杂,咱们会慢慢捋,这节先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