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 21

暑、湿、热,这三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看医书的时候,发现治暑的方法跟治湿的方法很像。暑和湿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似?这个问题咱们在伤寒条文里已经说了,这里再捋一遍。

热气弥漫,蒸腾津液,此为暑。自然界和体内的暑都可以这么理解。接着往下想,这股火或热不断的蒸腾津液,这股气一旦凝结下来,就是湿。如果热还没去掉,就是湿热。如果继续干熬,熬成有形的病理抟聚产物,就是痰。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治暑的方法,会发现其与治湿的方法非常相似,里面的药,有些还能治痰。

以气分证治第四条和第九条举例。

第四法——宣肺清暑,兼止咳喘。

暑热犯肺,身热头晕,咳喘少痰,胸胁闷满,心烦口渴,苔薄黄,脉数两寸有力。用宣肺清暑方法。

前胡6克 牛蒡子6克 川贝母粉3克(冲) 马兜铃3克 杏仁6克 瓜蒌皮10克 佩兰叶12克(后下) 桔梗6克 桑叶10克

加减法:

若暑热在卫分,有恶寒发热,头晕恶心者,可加苏叶6克、藿香10克(后下),以疏表宣阳。

若暑热挟湿,苔白胸闷时,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皮10克,冬瓜子30克。

若小溲赤热,湿热互阻,水道不利,方中加用益元散10克(布包入煎)。

第九法——清涤暑热,益气生津。

暑伤津气。气短似喘,倦怠神疲,身热汗出,口渴心烦,尿少而黄,舌红少苔,脉虚细无力。用清涤暑热,益气生津法。

北沙参30克 石斛10克 麦冬10克 黄连1.5克 竹叶3克 知母6克 甘草10克 粳米30克 西瓜翠衣60克

加减法:

若津气耗损较重者,可加沙参60克、太子参10克,以两顾气津,甚则加西洋参6克(另煎兑入)。

若舌红口干,心烦急躁,可加五味子10克、生牡蛎20克(先煎)。

从这些条文里能看到,赵老对“津”和“阴”定义的区别。前几节讲过西洋参益阴气,在这就有相应的条文。这两条还是赵老一贯的写书风格。虽然两条都是在清暑,但是第四条没有益津气、养津液的套路,而第九条有。这告诉咱们暑证或暑湿证也可以伤津液伤的不那么重,那就不用“益津液、益阴气”。所以第四条和第九条分别从两个角度阐述清暑气,一个是只偏重清暑气,另一个是还得偏重于生津液。只要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再看这些药就明白了。

先看益津气这段,直接看益阴、益津气的药。条文中的方子有:北沙参、竹叶、甘草、西瓜翠衣。竹叶和西瓜翠衣益津气的方式,显然跟沙参、石斛、麦冬不一样。北沙参、石斛、麦冬是加强津液、巩固津液,竹叶和西瓜翠衣更倾向于疏导津液。津液一疏导,不足的地方就疏导过去了。所以看药书上能看到对这两味药有类似于利尿的说法。看到利尿说法的,不要单纯的理解为就是利尿药。凡是利尿的药,都有一定疏导津液的功能。西瓜翠衣就是西瓜外面的一层外皮,在西瓜还没熟,发青的时候,把皮削下来。一般果类药都是选果子不太熟的时候入药,因为熟了之后,养分都去果肉上了。这个药不做过多的讲解,因为之前演示过怎么学药。

看第九条的方后加减。

若津气耗损较重者,可加沙参60克、太子参10克,以两顾气津,甚则加西洋参6克(另煎兑入)。

一看就明白了,沙参加太子参相当于小号版的西洋参,都是益津气。咱们解释为益气养阴,就是养阴气,这个概念之前讲过,这里再复习一下。阴阳互生,相互转换,互根互生。由阳转为阴的时候,第一站:已经化为阴气了,还没化为阴形。阴形就是津液、血、乃至藏腑。第一站称之为阴气。平时遇见这种情况咱们只用西洋参,赵老教咱们还可以用沙参加太子参。沙参60克,量很大,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量。赵老很少用这么大的量,这里看着明显反常,就得多琢磨一下。因为唯有量大,才能助其无形之阴化为有形之阴。而这正是阴气的功能,在这赵老称为“益气生津,两顾气津”,津气耗损过重。这里品一下概念的定义,如果不能准确的区分概念,那就无法找出其治疗或诊断的差别何在。当看第九法的时候,跟第四法一对比,发现是很不一样的两个套路。第九法巩固津液、益阴气,再加上通调津液,然后再加上微量的、药劲不大的清热药:黄连、知母,相当于把津液通调,同时把益气养津补充起来,于是暑热自己平掉了。这个方法并不直接处理暑热,于是不难理解什么时候用它。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津液太伤了,不补充津液,暑热也去不掉。第二种是暑热去的差不多了,还有点残留。这点津液不调,气津两耗,阴越耗越虚,容易现出一些热,就导致还有点暑热残余。

直接清理暑热的方式就看第四条,症现:暑热犯肺,身热头晕,咳喘少痰,胸胁闷满,心烦口渴,苔薄黄,脉数两寸有力。

再看第九条的症状:暑伤津气。气短似喘,倦怠神疲,身热汗出,口渴心烦,尿少而黄,舌红少苔,脉虚细无力。

对比这两条脉和症状的差异。有一个显著区别:第四条治清暑的脉两寸有力。第九条(伤津液、伤津气)脉虚、细、无力。由此来判断是用散暑、散湿的方法,还是益气生津的方法。至于暑证那些杂乱的症状就不多说了,没有什么难点。

看第四条散暑、清暑的药。

桑叶10克、佩兰叶12克,目的显然是把热由里往外散,打开表往外散的通道。

瓜蒌皮、川贝母、桔梗,这些都是治痰湿的药。

前胡、牛蒡子、杏仁,也是通透开散的药,只不过能入肺。

这几个药合在一起,一边宣肺、一边宣表,肺主表,把通道打开。然后还加上化痰湿的药。再加上马兜铃这种凉性的清肺、降肺,能通肺、肠还有膀胱的药,能把肺、肠、膀胱的热给清理出来。

中医黑们把马兜铃给黑透了。马兜铃是药,用错了、久用都会伤身。即便肘子吃多了也伤身呀。

看加减法。

若暑热在卫分,有恶寒发热,头晕恶心者,可加苏叶6克、藿香10克(后下),以疏表宣阳。

若暑热在卫分”就是把表闭郁的特别重,那只能加强散表。赵老用的是苏叶、藿香。苏叶、藿香都是偏温性的,这里取其散性,只要散开,热就没了,这点温性可忽略。因为即使是治寒也不是藿香、苏叶的温性,而是取它们的散性,不像桂枝,桂枝治寒用的是热。这样来对比药物之间的差别。藿香除了散表还能散湿,不但能散表的湿,还能散中土的湿,还是散湿法。所以治暑气的方法就是把门窗打开通风,这个方法几乎是温病学说治所有病的一个大纲领。

若暑热挟湿,苔白胸闷时,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皮10克,冬瓜子30克。

若暑热挟湿,苔白胸闷时”这话的意思是暑热在里结的太重,那就使劲散里。上个加减法是使劲散表,这个是使劲散里。这个里就是中土,因为这是中土的工作,脾主湿。

半夏、陈皮、茯苓皮、冬瓜子,没有一味药是凉性的,半夏还是燥性的,说明津液不亏,津亏用半夏一定要谨慎。这几味药合力就是燥湿、散湿、利水。当然利水的力量不如下一个加减法变化那么强。

若小溲赤热,湿热互阻,水道不利,方中加用益元散10克(布包入煎)。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

如果水湿阻滞水道,水道不利,用益元散。朱砂,咱们不常用。用的时候单用滑石就可以。学伤寒一脉的对滑石都很熟悉。

看这几个方法:湿热、暑湿影响水道,就清理水道;影响中土,就一边燥湿、一边散湿、一边利水湿。如果暑热把表闭郁的过重,就增加散表的量。其实方后加减也明确的在教咱们这些药的药性和使用方法。

这些治暑的方法就是那些治痰湿的方法。包括散法、利法、津液不够时的增水行舟法、如果结的太狠了,就加大开结的力量(开结透散或开结破散)。痰湿虽然难治,但是细看之下,翻来覆去还是这点方法。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把握了这个宗,足以御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