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以孕吐为例来梳理吐症、吐法。以金匮妇人三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做为举例讲解。既然是举例,那就是还有别的例子,当试着举一反三。无法一一讲到的,以此理、此法自行学习。就像妇人篇的这些方子,也不可能包治所有的妇科病,但你明其理、其法就可以自行学习。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去思维,又能微观的进入条文,进入不同学说的著作。
这节开始梳理妇人三篇。以前说过金匮要略比伤寒论难读的多,主要表现在伤寒论条文之间有呼应,各经的条文之间有其各经的表述,所以可以用六经来解构,可以用条文之间的顺序来梳理这些方法。而金匮要略用不了这个方法,因为金匮以病来归类陈列条文,所以只剩下以方测证一个方法。可是经常有的条文文字特别少,几个字就出一个方子,那就无法梳理了。
以妇人篇第一条为例(后面不会逐条讲解了),示范如何用这套理、这个方法论来解构条文,又如何有些条文根本解读不了。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此条文前半句能解构,后半句难以解构。先说难以解构的。从表面文字语境上说:怀孕六十天,会出现妊娠反应,主要表现为不能食,又有医生给治错了,又过了一个月,又吐又下,“则绝之”意思是胎保不住了。像这样的条文很难解构。既没说医生怎么错治,也没说又吐又下的兼症,判断不出是哪一经的什么证。如果仅从条文语境上说,六十天出现妊娠反应,或者六十天了妊娠反应还没结束,还在吐下,医生又错治,吐下更加重,胎保不住。表面的文字意思就没说出什么东西,总不能解释成六十天了还有妊娠反应,又错治,又过了一个月,吐下加重,胎儿就保不住。把他理解成这种情况很糟糕,六十天就是两个月,又过了一个月,等于怀孕了三个月还在又吐又下,坐胎不稳,还是有滑胎的可能性。这么解释也没什么知识含量。咱们所说的不能解构,意思是从这句话里学不到太多东西。
前半句可以解构: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平脉”指没有明显的病脉。“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就是怀孕了,给出的治法是桂枝汤。首先肯定的是,不能因为见到阴脉小弱、口渴、不能食、无寒热就认定是怀孕。也不能因为这些症状出现,得知怀孕了,就给服用桂枝汤。
“阴脉小弱”。祖师爷在表述脉,论到脉位的时候,常说阴脉、阳脉。可是却没说明是寸关尺哪阴、哪阳,也没说明是人迎脉还是趺阳脉哪阴、哪阳。这时候只能用以方测证的方式来解构。开的桂枝汤,肯定得的不是感冒,因为条文说的无寒热、得平脉。不用桂枝汤治感冒,那桂枝汤还能治太阴病,加强太阴调和营卫、加强营卫的功能。太阴篇里有桂枝汤。下个疑问:桂枝汤证怎么出现阴脉小弱?以及什么是阴脉?当咱们以方测证,逆向思考到这里的时候,其实阴脉小弱答案已经出来了。阴脉指的是太阴的脉有些虚弱,脾虚了。以偏温热的桂枝汤调和营卫养脾,所以这里的阴脉小弱、口渴、不能食是因为太阴营卫运化力量中偏阳的这边稍弱。因为脾阳偏弱了,所以生成津液的力量显得不够,所以口渴。因为脾的营卫运行,偏阳的这块弱了,所以没食欲或者孕吐。那立刻会想到,如果不是营卫运化之间偏阳不足,而是偏阴不足呢?只要想到这个疑问,后面的条文祖师爷就都写上了。
妇人三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咱们依次简称上篇、中篇、下篇。妇人上篇的芎归胶艾汤,里面有地黄、阿胶这种养阴、滋阴的药。地黄、阿胶和当归也都经常用来安胎。用当归安胎是安血;用地黄安胎是因为滋阴;用阿胶安胎是因为滋阴固摄之力,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固胎。
不管妇人怀孕还是产后,如果营卫偏阴血不足,妇人中篇有个补充的方子:《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其实就是小建中汤加当归四两。妇人下篇中有个条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像这种字特别少的条文,就特别难解构。好在咱们对小建中汤比较熟,也知道为什么小建中汤会腹痛,于是就知道为什么妇科病可以用小建中汤,不管是怀孕期间,还是产后。
用这样的方法,把条文之间梳理出线索来,就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条文了。明其理自然就可以通过六经、通过藏腑来梳理。比如妇人下篇的肾气丸。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肾气丸显然是治肾的。按六经可治少阴病、太阴病。按病性主要是阴虚,阴中之阳也不够,所以配上一些少量的附子、桂枝,于是其效滋阴育阳。或者换个说法,肾气丸可补阴中之阳,而且补而不滞。为什么不滞?除了三补还有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药解、方解是这么讲,但实际临床,有的人服后就会滞。所以这个比例教给咱们,不是告诉咱们用这个方法绝对不滞,绝对可以实现又补又泻,又育阴中之阳。而是教咱们一个方法,用这个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的。用在不同人身上,效果会有所不同,仍然需要观察每个人的不同表现,从而调整下一步的治法。比如发现阴虚没那么厉害,方子有点滞,但是确实又有点阴虚,那可以把地黄的量降一点。如果发现用了点附子、桂枝,阳没育起来,可以把热药的比例加大些。
为什么祖师爷把这个比例教给咱们?这个比例本身有什么想教的?一看就明白了,还是以滋阴为主:地黄、山药、山茱萸;以泻为辅;以补固阳再为次。因为是再为次,所以把桂枝和附子去掉,就是六味地黄丸。一去掉附子和桂枝,就知道患者不需要育阳。如此明理而得变化。
妇人三篇,一共三十一个方子左右,如果只是用这些方子单治一个病,肯定是不够。但如果能把整部妇人篇解构之后,重新组合运用,随证治之,就远不止能治三十一个病。如果仍然显得不够灵活,再学点其他流派。
回到妇人上篇第一句话: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不能食”可能是没胃口;也可能是吃了恶心;也可能是呕吐。呕吐的不厉害,不想吃饭,吃了有点不舒服,不至于吐,称之为不能食。严重了就是呕吐。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个思路:桂枝汤可以治呕吐,可以治孕吐。刚才梳理的那几个方子,都可以治因脾虚造成的不能食或呕吐。如果咱们只看条文的字面意思,没写可以治呕吐,只说不能食。当归建中汤的条文中,也说了“不能食饮”。妇人篇中小建中汤的条文只说了腹中痛。所以还是要看到无字之处。
再比如妇人篇中的肾气丸。“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后面提到“不得溺也”,就是不能尿。一看就明白了,患者水道疏通排尿的力量有点弱,膀胱尿道再被胎儿一挤压,再加上本身还有点阴虚化热“烦热不得卧”,这么个病机,就用肾气丸。但咱们要说的是 “饮食如故”,能饮食如故说明阴虚、烦热也能出现呕吐、恶心、不能食。前两节刚讲过热证造成的呕吐,那几个条文提到了虚热的吐症、也提到了实热的吐症。肾气丸阴虚化热的虚热,当然有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的症状。
如果诊断的方法只盯着症状,以及症状的组合,那么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将会陷入困境。到底是“能食”用这个方子,还是不能吃饭用这个方子?再比如常说的五苓散证,即有可能尿频,也有可能小便不利。那到底是尿的出用五苓散,还是尿不出用五苓散?所以思维不要只盯着症状,而是看到造成症状背后的病因、病机。咱们用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来概括。只要诊出是阴虚化热,真阳虚少,虚实夹杂,不管是饮食如故,还是吃不下饭;不管是尿的出还是尿不出,都可以用肾气丸。同样五苓散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诊断出是水饮停留,不管是水饮停留之后堵着尿不出来,还是尿频、尿多,都用五苓散利水湿、水饮。
还是类似的思维,理论为先,以理驭法。肾气丸条文中说尿不出,肾气丸证的尿不出来是孕期,那你知道胎儿长大后有可能压迫膀胱,不好尿或者尿频,只要是这个证,就可以用这个方。毕竟肾气丸里是有泽泻和茯苓这种利水药。一边滋阴、一边利水、一边活血。再这么分析,肾气丸肯定不是只能治妇科病。只要是又阴虚、又水道不利(水道不通畅),需要一边滋阴,一边利水的都可以。只要明白这个道理,肾气丸可以重新解构,拆开重组。比如有的患者需要把桂枝、附子量加大,有的患者不需要这两味药,就去掉。有的患者水道闭结的更严重,单靠泽泻和茯苓力量不够,那就加大点攻消水道的力量。方子是用来演示治法,不是死的。
这里补充一下,刚学成开始治病的前三年,最好用原方,这样有利于经验积累。一开始就自己组方,其实是没那个能力的。比如对药物的理解不够、对组出的方功效理解不够,就没法通过患者服药后的变化反过来验证最初的判断是否正确,在哪里有欠缺。用原方就可以,因为原方的功效是固定的,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标准。先标准化操作,再个性化操作。还没明确的把握标准,就先不用灵活多变,因为把握不了。原方先用三年,然后再来三年原方加减变化,之后再试着自己开方。经过三年学习,六年练习,花了将近十年后,药性、理论、诊断差不多就练出来了。
别想着一蹴而就,快速学成,要踏踏实实学习。访名师、拜高友这事,也是学医八~十年之后再做。先得有了自己的一定之规,有了明确的长处,再去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时候再去访师拜友才有价值。学了三~六年就访师拜友,一定把自己弄乱了,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过早访师拜友其实是负效率的。什么时候可以四处访师参友?你已经能治很多病,但仍然有些情况使得自己困惑,这时候要解决这个困惑,就可以出门了。而且发现再从书本上学,或者跟老师学,已经很难进步。已经清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这套学术体系其优势何在,其不足所在,就是时候去参访一下了。四处参访得来的知识是散乱的,因为名师高友不可能在短暂的接触中,给你系统的讲授一遍,所以要带着问题去参访。也许能得到答案,也许得不到,也有可能有意外收获。比如明明想去学治某个病,结果学到了开诊所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