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色症合参喘症分析

案例信息:

男,86岁,久有肺气肿,夏轻冬重。舌淡苔白厚腻,痰多,白浓痰,易咳出。近一二个月,每顿吃饭很少,多吃则喘,但无汗。走路也喘,常卧床。平时也无汗。不头晕,不胸闷,不呕,不恶心。夜尿多,尿黄。大便1~2天一次,稍干,有便秘倾向。脉细,不沉。

问:能否用承气汤?

答:

演示追查线索的思路

“无汗”是什么原因?

是表被闭住了?还是肺气被痰湿闭住,肺气不得宣散,而出现的在表的闭郁,汗不得出?还是伤津液了?不知道,还得往下看,线索一步步追查。找到足够的证据,确定是什么证。

“大便一到两天一次,稍微干,有便秘的倾向”。尿黄,大便稍干,再加上无汗,再参照舌象:干燥。大便干、舌头干、又无汗症状组合起来,必定就是汗出无源。没有足够的津液,没有足够的血,无法出汗。

那有没有表闭?因为毕竟肺有痰湿是有可能闭表的,肺的宣散能力受影响了,肺主皮毛嘛。肺还管二便,跟大肠相通。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便秘?还得继续找证据,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他有明显的虚象。

现在已经能确定的:有阴虚伤津的问题。喘症又有阴虚,治起来会比较麻烦。阳虚的喘症还好处理一点。如果还发现阴阳两虚,三阴经阴阳两虚,还兼喘、兼痰湿,痰湿重,那就更难治。每多一道问题,这个病情就更难处理。这个难处理不是体现在改善症状多难,而是改善症状的同时,又使他的饮食睡眠、体力都同时改善,这就很难了。还是那句话,必须合参。

“手脚暖”,至少说明他脾的运化、木气的疏泄,把热量带到四肢末端的能力还可以。有没有其他阳虚的证据?这个信息中没提到。

“脉不沉”偏浮,偏浮指向肺的毛病,所以他表现为肺的本位、本象问题。可以按照少阴病、太阴病的症状规律逐个问。然后确定犯肺是太阴病还是少阴病?而脉象告诉你当前这一步治肺。

根据咱们简易模型,知道病位犯肺。六经都能犯肺到底是六经的哪一个或几个?要把这个捋清楚。确定病位。

大致可以排除厥阴病的可能性。因为厥阴病是上下、阴阳相隔,如果他有这种强烈症状的话,肯定会表现出来的。既然没有,就不先考虑厥阴病。如果进一步收集信息,发现有厥阴病的问题,再做考虑。

诊断功力需要不断的训练。训练是为减少误判。而误判是无法根本消除的。经脉篇说过大一倍、二倍、三倍的情况,常用于寸关尺对比。如果号脉发现大的不止三倍,那就考虑这是厥阴的脉。如果沉取有根(主要是尺脉的沉取,兼顾关脉的沉取),而且还是比较充盈的脉,那就不用担心。充盈指的不是跳的多有力,尺脉就不能跳的有力,而是指下的波动感柔和,流动柔和,血液在血管里走动的指感能摸出来,这就叫充盈。

“近一二个月,每顿吃饭很少,多吃则喘”,这个信息非常不好,太阴、少阴的难证规律。后天之本脾大亏,亏久会伤先天之本肾。理法圆融,理法结合的研究医术,能够产生这样疑问的时候,其实离突破就不会太远了。因为这时候,势必会思考,内在的问题表现在外在脉色症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规律?

对于简单的病,里面病简单,表现在外面就直接。你可以直接以外面的症状来确定里面。这个时候用症状规律对应方子,没问题,因为内在简单。可如果内在的病又虚又实,非常复杂的时候,由内而外,向外部表达的信息就会变得模糊而混乱。这种病会被称为疑难杂症或者临危重症,或者难治的病。“难治的病”有一些就表现为难以诊断。

“夜尿多”,一定要问下白天尿多不多?因为这两者之间有区别的。平时读书的时候,看到夜尿多,可能直接就给出结论肾虚,但是实际临床复杂的多,这种一一对应的思维常误。

正常人,正常喝水,一天小便五到七次都算正常。按这个来推算,如果一晚睡八个小时,四小时小便一次的话,一宿也得排尿两回。两小时小便一次的话,得排尿四次。正常人不可能一晚排尿二到四次,都是早上起来先排小便,因为憋的住,睡的沉。

所以夜尿频常是因睡得浅,很容易被尿意憋醒。这时候如果按肾虚或者膀胱利水道去治,就误了。所以一定要问他白天尿频不频?如果白天尿频,那才按照肾虚、按照膀胱、按三焦水道那个系统去考虑。

如果少了这一道思维,只看到夜尿频就理解为:膀胱、三焦水道、肾虚、肾阳虚,就太简单了。中医不是这么简单的直接对应,把一个症状直接对应成辩证结果。咱们必须有脉色症相参之后,用理论去解释的这群症象。这个解释过程,直接决定你是哪个水平的医生。

“尿黄”。不能看到尿黄就判断是热。有湿也会尿黄;喝水少也会尿黄。这是常识,别忽视常识。或者出汗多,也尿黄,还尿少呢。见尿黄就定为热,这个又在蒙运气。寒证也能出现尿黄,能否想到原因?绝对不要简单认为尿清就是寒,尿黄就是热。所以说要合参,合参之后才能通过理论去解释,才能避免看见症状就直接给出结论的这种简单思维。治好自己考试综合症,只有考试的时候,才有标准一一对应唯一答案。

咱们在平台课上反复一个概念,就是规律性症状和高指向性的症状。某些症状信息有极高的指向性,直接论断为某个病机,对的概率大或者很大。但中医的诊断,麻烦就在于绝大多数的症状指向性很差,必须合参才能指向。单靠一个就麻烦。比如尿、咳嗽、痰、睡眠、情志、乏力、纳差……背后指向原因可以很多种。

但是也有指向性非常高的:

  • 比如舌头瘦小或光板,肯定阴虚。这个指向性非常高。
  • 再比如舌头有神,所谓有神就是形状均匀,颜色也润泽。有病也好治。
  • 水汪汪的,那毫无疑问,这种舌头就高概率指向水饮,指向性很高。但如果舌头坑坑洼洼,舌苔斑驳,或者形状特别不均匀,还水汪汪,或者舌象发紫发青,那么这个水汪汪的舌头还指向水饮,但参杂其它问题。单治水饮,未必良效。

以此案的舌象作为举例,体会合参思维。
“舌头偏干、大便偏干、不出汗。”不爱出汗肯定是皮肤偏干。还记得咱们的津液三问:

  • “皮肤干不干”,来考察往体表输送津液的能力。当然也包含手脚干不干。皮肤干和手脚干是两回事,可以把他归为一类,手脚也属于皮肤,但你要知道这两者有区别。
  • 大便干不干,肠胃脾调度津液能力。津液链条后段。
  • 舌象干不干,心肺脾的运化津液能力。津液链条前段。

如果同时出现这三方向都干燥,毫无疑问,阴虚已到少阴。只要阴虚没到少阴,不会同出现这三方面。如果只有其一二方向,那就不好说了。很多病都会造成。但是,如果三者同时干,一定是阴虚到少阴了。绝对对应肾阴虚。

那这时候能不能用承气汤,不用说了吧!咱们可以假设一下用了承气汤之后的结果。承气汤是攻下剂,可以把胃肠道的气往下通利,通大便。此患者有肺里的痰湿,脾上的痰湿,(肺里有久病痰湿一定是脾生湿)。无论是上焦肺还是中焦脾,一攻下,这个湿都会往下拽。往下一拽,有可能肺上的症状减轻,但是这个湿会结在中焦中土,所以肯定他的饮食会变得更差,精力、体力变得更差。脾土更瘀滞。

能不能用小青龙汤?患者肺气很虚,肺合皮毛这个功能跟太阳卫外固里的功能是相互支持的。所以,他的卫气,太阳的卫外固里肯定很弱。所以,如果受凉,症状一定会加重。貌似是受寒加重,又是白痰,貌似像小青龙汤证。

咱们平台课讲过,小青龙汤治痰饮是从气化的角度,恢复因为受了寒,肺的热量不够而产生的痰饮,通过恢复热量宣布肺的方式来化痰。小青龙汤里有桂枝、白芍,有调和营卫的功能,调和营卫就是调太阴,太阴肺和太阴脾,再肺合皮毛以助太阳卫气,增强他们的气与津。从气化的角度把痰慢慢化掉。小青龙汤不是直接攻消有形痰饮的套路。

此患者一定有陈旧有形的痰,经常出白浓痰,基本就是肺痈。肺气肿就是到肺痈。只是单纯气化,效果就不佳了。却又离不开恢复气化能力,毕竟增强了肺的能力,肺的热量。阳这块可以用小青龙汤帮一把。阴这一块,他三阴都虚,那是不是要考虑干姜、半夏、细辛、桂枝、麻黄这类燥热药用完之后,他津液更少,更不够,津液不足以支撑小青龙汤完成温阳化饮的这种功效呢?如果津液不够,那大便就会更干。或者说太阴脾的津液会进一步受损,更没汗。

为什么要做这种考虑?因为基本确定阴虚到少阴。这便是从整体观,顾着这一头,得想另外一头;顾着表,还得想着里;看着阳,得想着阴。阴阳表里都得顾及到,否则可能治了一边,伤了另外一边。另外一边被伤了,就永远没有恢复的条件。

以前讲过少阴证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久病少阴,不会邪退正自复,不会扶正邪自消。因为自愈力差到一定程度,才变成少阴久病重病。

难治的病就体现在这块,必须多个方向,有表有里、有阴有阳,各藏腑之间,都得随时调整。看见哪恢复的快了,哪没跟上。恢复的过快的一方反会祸及另一方,阴阳没有与之平衡,正邪没有与之平衡。那太过的气,就会反过来伤另外一边,而化为邪。但如果你掌握这种思维,一看阳恢复的太过了,马上把阴跟上;阴恢复太过,开始压制阳了,那就得把阳跟上。治疗上就得体现出来。那你就能治那种久病虚损、错综复杂的病。就像此患者,那就不仅是消症状了。

接着探讨能不能用直接攻消有形的套路,比如葶苈大枣泄肺汤。或者是有形的痰和气化一块处理,比如射干麻黄汤,类似这样的方子。或者一边温养太阴,给太阴增加热量,所谓温阳化饮;一边清痰湿郁热,或者兼处理痰郁出来的热,比如厚朴麻黄汤。能否用这些套路呢?

没有一个简单的套法,完全在于你把握的时机。比如当前的时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一是肺家里有很多痰,肺痈拥住了肺。二就是阴虚,虚到少阴,治少阴阴虚实际上就是治太阴造化生阴。那是否需要给他用一些补津液、润肺的这些方法呢?仅凭这些信息判断不出来。

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比如饮水的情况,现在是口渴,还是不渴?是口渴,不能多喝,多喝难受?还是口渴,可以多喝?这些信息都没有。根据我的经验,他现在没法多喝,多喝化不开,脾太虚。

那么你需要了解一下,他现在是口渴还是口不渴?津液伤成这样,肯定口干。但口干不一定口渴,这点信息特别关键。如果他仍然处在不渴的状态,那仍有太阴,治反倒会容易点。如果他已经出现口渴,又不敢多喝,那就更加确凿,这是一个难治的少阴病。

如果他不渴,就是虽然确定少阴阴虚了,但定位还在蹭着太阴,就属于太阴少阴合病,就比纯粹的少阴阴阳两虚要好治。少阴并厥阴就更难治。如果他出现口渴,又不敢多喝,多喝后又水不化,水不化又难受,喝点水还喘,那就难治了。意味着你要恢复他脾化水、生成津液的功能,在津液很差的条件下,还得花费津液消痰湿,就要费很大劲。

考虑到患者的年纪,他的所有机能都严重退化,恢复起来非常麻烦。消耗气血却很容易。但要把气血养起来,可就费劲了。六天一个周期,每六天涨一点,恢复的特别慢。

你得问他:觉得脚凉不凉?他说:我脚是温的。然后你摸一下脚是不是真的是温的。这里面有这么几种情况:

  • 他自己觉得是温的,你摸是凉的;
  • 他自己觉得凉,你摸是温的;
  • 他自己觉得是温的,你摸着也是温的;
  • 他自己觉得是凉的,一摸也是凉的。

这是有差别的,咱们打磨诊断的功夫,就是从这细处下手。岂是脚凉脚热能尽言。肯定一开始,先从问诊打磨,这块最容易。随后再练望诊,望诊先是以舌象为主,然后逐渐拓展到面象、手象。脉象。“手脚温”的情况得进一步细问,这就是问诊关于诊断的火候和功夫。这个“温”是他自己觉得是温的,还是咱们触诊摸的是温的,这里是有门道的。

这便是咱们为什么说,六经脉法粗糙,藏腑脉法才可以号到细腻之处。除了寸关尺浮中沉还要看外正内,等于一个脉位,得看九个方位。再加上两手三部,晕了吧。练熟了其实很简单,只是脉象这东西,用语言表现就麻烦。直接指下的触觉是很简单的。

初学问诊消耗很多时间,兼而印证望诊和脉诊信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在不断以问诊能力提升对于脉舌的理解。这个病在治疗过程中,各种脉色症状的反复是一定的。起起伏伏,有的时候,明明是脉象舌象都渐好,但症状加重;有的时候,症状改善,发现脉象舌象变差了。就是积累诊断功力的时候。虽然反复,健康程度的进退却有明确判断(判断方法反复讲过,不多述)

当你看某些大夫号脉,手指切上不动,你就知道他脉法不过关。一开始练习的时候,肯定是每一部都得按照浮中沉、内正外、寸关尺,逐个去找。这个过程很长,所以一开始学号一个脉得很长时间。练熟了,瞬间抓到所需信息。就比如这个案例,咱们已经断为少阴阴虚,有没有少阴阳虚现在不确定。那照理说应该现少阴脉,可现在是浮脉。如果按照六经脉法,脉浮,难道是太阳病?但他不可能是太阳病,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迹象。六经脉,基本上都是很简单的,脉浮涩、脉浮缓、脉浮数,就一句话完了。可要是藏腑脉法,就必须说清楚,寸关尺、左右,哪一部是什么脉。

除了脉的位置,称之为脉位——寸关尺、浮中沉、外正内,还要看脉的血管情况,血管情况也能给很多信息。还有脉的跳动的速度、跳动的力度。还有咱们号脉非常重视脉落这一段,这段特别重要,代表你的一次心跳所鼓动的血是否充盈,咱们称之为脉道充盈。说来复杂,练多了,瞬间搞定。浮中沉三部脉一按,然后左右、内外一揉血管,所需信息就已经收集到了。当然初诊肯定时间长,因为得数一数50跳里有没有停的。复诊就不用了,你很熟悉他的情况下,二三十跳后,基本信息就收集完了。

号脉就是这样,练熟与不熟,效率能差百十倍。当你治好一个病的时候,患者说好多了。一定要问他,饮食改善没有,睡眠改善没有,精力改善没有。然后同时要验证,改善之后脉的变化,舌象的变化。

最后说一点。这个病,大家说的不管小青龙、真武汤等等的方法。得根据他的情况,有可能会有机会用到,关键是看他是不是有少阴阳虚水泛的问题。有的话就是真武汤证。但绝对不可能单靠一种汤剂把这个病治好。也不可能单靠小青龙把这个病治好,虽然有可能有用到的机会。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是承气汤是绝对不对的。

承气汤治阳明实证,治的是阳明郁结化热,郁结之热影响了肺。阳明病也有犯肺的,出现喘、咳、胸闷、气短。拿治实症的方法,治虚证或者虚实夹杂的证,即便症状改善,你一定会发现,要么脉,要么舌,要么饮食二便精力体力在恶化。而且承气汤的喘,是因为热邪闭郁造成的。而此患者的喘,显然跟痰湿有莫大关系,光清热清腑,能有多大疗效?有效机率不大。即便有效,也是因为被下法把邪由上焦拽到中下焦。那以后,中焦下焦会变得更难处理。

使用经方为什么临床效果那么好?两个原因:

一是,这好几百年,方证医家在不断研究高效率的对应方剂。咱们后人可以坐享其成,直接用他的经验。

二是,经方的组成很简单,所以指向性特别明显。治这个就不治那个,特别明确,效果明确。但如果目标分析错了,打偏了呢?同样祸害。所以经方好用是体现在这个医生的诊断准确上,而不是经方本身。方子本身没有什么高低。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淼叔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