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小便讲到以理驭法

问:吃完甘淡渗利药,小便为什么会黄?

答:

这事其实不难理解。人在小的时候,或者健康的时候,汗、血和口水都是特别干净的。小便不会出现尿黄、尿浊、有泡沫等情况,除非喝水少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些垃圾排出来,大便就会稀、粘、湿、稠,小便就会发黄,严重了可能味道特别大,有泡沫等。如果无力排邪,反而小便不黄,大便不粘、不稠、不稀。可他一旦身体有力量排邪了,就会使劲排。大便的质地,小便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如果一个明显湿邪淤滞、瘀血痰湿瘀滞的患者,大便干治成拉稀,而且这个拉稀不但拉粘屎,还拉黑屎。应该恭喜他,说明排邪的通道更通畅了。小便也是这个道理。颜色、质地会发生变化,次数也会发生变化,代表排的后劲足了。当然要以这个人跟自己比,不能跟别人比。如果另一个人是尿频(尿崩证),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举一个临床中常见的例子,治一个湿浊淤滞或瘀血瘀滞的。患者的舌象是浊象,无论是颜色,还是苔现出浊、垢、瘀之象。当治到某个阶段,发现开始拉稀了,而且时不时大便颜色发暗。那你大致可以预知,舌象未来可以更容易改善。大小便都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治肾、膀胱主水功能失常,小便排邪功能异常的最重的症,就是尿毒症。尿毒症是不尿黄尿的,尿都是清的,严重时都不排尿了。如果你能从不尿治到尿,再由尿清、白尿治到尿黄,那是巨大的进步。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些其他的理解,比如有些患者经常拉稀,或者大便粘稠。你一看他瘀滞太重,这种病就不能迅速止痢。甚至可以把拉稀理解成身体努力排邪的表现。一旦止痢,邪排不出去,憋出更重的病。这种病就不能一剂知,两剂已,三五副就不拉稀了。你得扶正排邪,直到发现他的脉象、舌象整体好转,拉稀才会慢慢好。若着急止痢,用固涩药,或者用一些伤阴、大热的药,像附子这种伤阴明显的药。一用没津液了,不拉稀了,最后只能憋出大病来。

但如果,这种邪浊的停留就是因为脾肾的热量不足,那就得用附子把真阳扶起来。真阳扶起来之后,加强他排邪的考虑,慢慢才能治好拉稀。

有一种尿多或者拉稀次数多,是因为身体不能把喝的水存住,直接排出去了,那这一定是阴虚。健康的情况下,存的水能耗三天。那这种人就只能耗一天或者两天。遇见这种病根在少阴阴虚的,这种拉稀就是地黄证,得用地黄治拉稀。

中医的理论总是简单的,只不过表现在外,化生异常、失常的病的时候表现为千变万化,于是组方配伍无穷无尽。所以要是从治法上开始学就浩如烟海。

为什么强调以理驭法,因为理这块翻来覆去就这么点东西,理上捋顺了之后,再拿诊断、治法去运用它,这条路更好走一点。当然,以理驭法只是表达方式,先重理,后重用,这是语言表达。实际上,学理也得用诊法和治法学理。咱们一直强调不能纯用理来学理,用理来学理,学的是没法用的理。

就像这个问题,为什么用了甘淡渗利,会尿黄?不只是甘淡渗利,用了疏风行湿、健脾疏肝、解郁等方法之后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大便的次数增多,排泄的力度增强。

咱们讲理的时候,是用症状规律讲理,也就是用诊断在讲理。还用治法举了两个例子,附子证的拉稀、地黄证的拉稀,当然临床中远不止这两种。这就是用治法在讲理。你的理一定要落实到治法和诊法上,要不没法用。理就解释到能用这个层面就可以了。

咱们中医的不同流派解释的详细程度、深浅程度其实也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六经学说,胡希恕胡老这套理论解释的最简单,不做更复杂、更深入的解释,所以用、学都最简单,临床效果也不错。这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