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两要素——理论和穴性

当理论和诊法都过关之后,就差穴性的理解了。只要再理解了穴性,就可以直接组出针刺的方子。取穴、手法、穴位名称等这些是最不重要的,也最容易忘。

开始学习针灸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构建理法体系上。知道有这么个穴位,能起到这个功能,就好比知道有这味药有什么药性,到时就可以拿来用。等用的时候,再逐渐的记忆它的巡行位置、取穴方法。等你熟悉取穴了,知道什么病该取那种穴性、功效的穴位,现查书都可以治病。反之,如果一开始学习,记忆了大量的穴位名称、取穴方法、对应的症状,不但会消耗很多时间,而且学完这些知识,用的时候会发现很迷茫。

这就好比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写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照理说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好几千汉字,学了很多课文,应该能写作文了。但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写不出来。为什么写不出来?就是因为学习方法有问题,写作文应该放在后面学。语和文的学习本来是有次序的,这种次序符合认知规律。如果教学的方法违反了这种认知规律,就会花大量的精力学习,最后发现写不出文章。学习语文,从始至终贯彻的都是阅读。在认字之前就是阅读,认字之后还是阅读。还不会写字的时候,还是阅读。会写字之后,还是阅读。等阅读量足够了,自然能写出文章。学语文没有别的诀窍,就是阅读。比如文言文在咱们看来很难。难到有些中医院校还专门针对性的开了一门医古文课。其实只要经常看文言文,看不懂也看,慢慢的自然就会看了。没必要专门开设课程教语法,这东西是没法通过语法学会的。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之下,逐渐积累,自然就会写文章了。写作文不是靠学习那些写作技巧就能掌握的东西。

学医也是一样,如果天天背方子,背穴位,以及穴位怎么取穴、什么功效、方子什么功效等等,这么着手学就惨了。

举例1:出自《实用针灸处方解》

感受疟邪及风、寒、属、湿诸邪
处方:大椎、间使、外关、阳池、后溪。于发作前1~2小时针刺,留针20分钟,间断行针。

大椎——能通手三阳,所以无论是手太阳、手阳明,还是手少阳,三阳证都可以刺大椎来治疗。用六经说就是三阳并病,都可以用大椎来治疗。这个穴位不但能够泄热证之热,热量不足了也可以通过它来宣通热量、增强热量。有了这样的理解,当你下回取穴,需要除去三阳的热,或需要振奋三阳的阳,自然能想到有这个穴位可用。肯定在取穴之前,先得有一个准确的诊断。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诊断,藏腑理论和辨证不明了,针法和其他治法都不会有相应的效果。针法的其他取穴方法:巡经和全息对应都不需要什么理论和技巧。如果没有藏腑理论的统御,只用巡经和全息取穴,效果没有保障。

举例2:患者被辨为少阴证合厥阴证的虚寒证。

如果寒在厥阴和少阴,会症现寒热相隔。阳不能平衡寒,阴不能平衡热。在少阴则表现为心火缺少肾水的滋润,而肾水又缺少心火的温养。在厥阴则表现为阴化阳的时候,阴不能化阳现出寒;阳化阴的时候,阳不能顺利的回头而化热。怎么办?只要脑子里有理法思路就可以正确的配穴。

  • 1.首先厥阴的病,肯定要取厥阴肝和厥阴心包二经的穴。找能够沟通上下,开解瘀滞的穴位。厥阴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可以恢复心包输布的功能。厥阴肝经上的太冲有沟通上下,解郁的功能。两经各取一个穴。
  • 2.再取脾经的公孙,公孙通冲脉,也能沟通上下。
  • 3.针对少阴寒证,增强肾阳,刺肾经的燃谷。可根据情况选择肾经的然谷穴或心经的穴位。如果化热明显,就选一个心经的穴。如果想气化加热肾水,刺燃谷。要调节肾经的热量就取肾经的穴,要发挥心经的热量就取心经的穴。
  • 疗效:留针大概20分钟,患者从里到外怕冷症状逐渐缓解。30分钟取针时,基本不怕冷了。效果非常明显。这套配穴,用的是藏腑学说,通过调节藏腑而起效,这是最难学的。学习针法,巡经和全息好学,因为几乎不用构建理论。

再比如解肝郁,单开四关——就是刺双侧太冲、合谷,肝郁都解不开,就必须考虑病人同时还有其他经的郁滞。

  • 如果脾郁滞,加刺脾经的公孙。
  • 如果此肝郁跟虚相关,就需要加上治脾经虚的阴陵泉和胃经虚的足三里。这些都是合穴,阴经的合穴都有补的功效(固摄性),万物归大海寓意“合”。阴经合在水上,阳经合在土上。所以所有阳经的合穴都能健脾;所有阴经的合穴都能固摄、补益。但是合穴毕竟都是在四肢上,如果想把补固的力量入其藏腑之里,可以在胸腹部找各经的募穴。

如果目的是在固摄补益的同时,加强运化力。那就视需要运化力的强弱,选择经穴、输穴或者后背的背腧穴进行配伍。有一种组穴方式是原穴配背腧穴——原腧配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本藏、本腑的经气走到原穴的时候,会凝聚和停留。基于这个原理,原穴就有了补益、加强这一藏腑的功能。如果再需要治藏里的虚,就加募穴。如果补固是为了加强运化,加强升发运化的功能,就配背腧穴。这就是原募配穴和原腧配穴。这些道理很简单,所以配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难的是知道哪些穴位能达到目的,于是学习穴性是理论以外最重要的。

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同样是疏肝健脾,是疏肝为主还是健脾为主?开方子可以通过药量来调整。针刺用什么方法调整?

  • 1.手法调整。比如以疏肝为主时,可以在疏肝的穴位加点手法,理论上是会有效的。
  • 2.刺穴数量差异调整。比如刺两个疏肝的穴,一个健脾的穴。
  • 3.留针时间调整。比如疏肝的穴留针多留十分钟。
  • 4.配上汤剂调整。比如在汤剂上体现出疏肝大于健脾。
  • 总之,只要有了这样的思路,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灸书推荐:

  • 贺普仁的针灸书。篇幅大,真正有用的内容占十分之一,但是这十分之一就有很大的启发性。尤其里面讲了很多穴性的理解。
  • 《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精解》——杨朝义。单看这一本书,还是不会运用。但是这本书基本把《灵枢经》针法的架构,化繁为简的写出来了。
  • 《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以《伤寒论》的脉络,对应各个方证而配穴。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