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阳明条文对比营分与血分

《伤寒论》条文
二0二、阳明病,口燥,必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淼叔注:

热入营分,如清营汤。热入血分,如青蒿鳖甲汤。口干渴,却不想喝水,说明太阴无力动化,或肾无力主水。

这个条文和其他讲温热证条文一样,没有给出方子。因为祖师爷确实偏重阐述寒证、伤阳证,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疾病。而对温热病给出了框架,没给出具体的治法。所以诸多热证条文,其实背后不是指向一个具体的证,而是几种组合的可能性。比如本条有可能是气分证,有可能是营分证,有可能是血分证。气分证也能逼迫出血。需要拆开思考,气分、营分、血分分别用什么方法治。

本条与其他几条阳明证条文一样,已经不是单纯的阳明证了。单纯的阳明证一定是脉洪大、口大渴、身大热、大汗出。所以按照六经说,本条是太阴病,土克水,运化力不足;或者是肾主水,少阴收摄水的能力不足。按卫气营血说,气分、营分、血分都有可能。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太阴的气分、营分、血分分别怎么治?少阴的气分、营分、血分分别怎么治?顺着这个启示,思路渐渐就完整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拓展阳明的功能。把太阴的功能分配给阳明来解释。反正六经没有标准,只要对治的方法,能诊治好病就行。

表面看,本条是说身体运化水液的功能受损,表现为口干渴,但是喝不下,喝了也化不开。这里表明此病不是纯阳明的问题了。咱们在表述阳明的时候,自然把营分、血分的毛病删掉。凡是营分、血分的病都归到三阴。这么分为了以后用的时候省事。

如果遇见阳明出血证,以及阳明伤血的病,还是归入阳明,因为没有伤到三阴。只需要把热清掉,血上的问题就解决了。凡是这类的全归入阳明。只用单纯的清热就能解决的问题(包括血上的问题、淤滞的问题、湿的问题),全归到阳明。

如果单纯用清热不能解决的才归到三阴。有些病三阴已经有问题了,但是仍然在阳明表现出症状来,这种病如果按阳明证,单纯的清热、通腑,就治不好。这种病就归为三阴。

再判断病至卫气营血哪个层面,两相结合,加以区分。为何这么区分?为何绕不开卫气营血?是因为后续温病的治法都是这么分的,只能顺应它。除非自己研究,按六经分类,再琢磨出一套治温病的方法。这工作量太巨大了,所以没这么干。不是不能这么干,是需要花极大的精力。

营分病的界定,其中很大一部分跟太阴是重合的。以清营汤和青蒿鳖甲汤为例:

清营汤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

青蒿鳖甲汤
青蒿15g,鳖甲15g,生地12g,知母9g,丹皮9g

拆解一下两个方子的作用点和作用结构。

清营汤

  • 明显有更多的让气机和血液运转起来的药。比如犀角能入血分,直接把血分的气往外带到营分、气分,使之运转起来。按六经解释,就是“少阴之右太阴治之”,把太阴的运转力打开之后,自然也能运转少阴。
  • 整个方子偏于寒凉,说明是针对温热证的方子。
  • 方子里也有气分药,来与血分药接力,因为太阴不但管血,也得管气,所以气、血都得动起来。
  • 青蒿鳖甲汤就不那么在意气血运转。

少阴主藏,主藏而待发。少阴如果只藏,就可能把热血给藏进来,形成热入少阴,热入血分。这就需要使这股热动起来,咱们用通行、通畅来比喻。热盛就需要清、消、平,使藏腑平衡、通畅。

强调一个认知:《温病条辨》的六经不是《伤寒论》的六经。《温病条辨》名义上说六经,实际上指的是藏腑。

再用六经的太阴和少阴分析这两个方子。两个方子都有地黄,目的都是保阴。这就表明地黄虽然被归为少阴,但遇到少阴病,要太阴、少阴并治。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地黄也是可以补脾阴的。不可能地黄只补少阴,不补太阴。关键是太阴要运化起来,太阴的动性是明显强于少阴的。太阴性运,少阴性藏,运与藏,就体现在这两个方子上。

大家在思考某一个方子或药的时候,不要线性的把方、药生硬的归到六经中的某一个。实际上某一味药经常可以入多经,关键看怎么配伍。配伍出来是偏向于太阴的加强运化(气、血、津液的运化);还是为了少阴的以藏为主,捎带运化一下,使之藏而能发。通过这种配伍就能达到治疗某个功能的目的。从这也能明白,为什么六经和卫气营血要组合理解,因为这样对于六经理解的深度和架构就清晰多了。

青蒿鳖甲汤明显是入少阴的方子,而且能入血分,所以治热在血分。其实这个方子只是一个最基本的结构,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可以使药力入血分,同时还保护着血、养着阴。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可以开出类似这个结构的方子,而不是完全遵循原方。并且温病大夫开方跟经方大夫很不一样,经方大夫特别倡导用原方,而温病大夫很少用原方。如果在青蒿鳖甲汤里,加上能够辅助血液升发,加强血液运行的药,比如连翘、丹参、荆芥等药,方子的方向就成运化太阴了。

清营汤中有犀牛角,不能用真犀牛角。但是还可以用这个结构。犀牛角的药力是能够走到血分,并把热升散出来。可以找别的方法来替代这个药力。那就用青蒿鳖甲汤加减,使之进一步加强血和气的升提、升发、运转的力量,就可以模拟犀角来用了。比如,鳖甲也能入血分;青蒿能入血分,能清血热;荆芥能把气从血分带到气分、卫分,可以加强运转力。三药合用相较犀角清热力还是不够,所以还得合上寒凉的金银花。金银花既能入血分,又能入气分。还可以合上地骨皮。这么拆解之下,就可以模拟犀角的效果了。

像这种看似比较复杂的思路,仔细品味一下。在咱们的理论框架中,其实都已经给出解决方案和推演方法了,差的是对一些药效的理解。如果对一些药物理解了,以上的推演过程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推演出来就是自己的,而且推演出来就能用。说到对药物的理解,咱们肯定不如专门研究温病的。就像赵绍琴——赵老,在医案里用的药,药性都相仿,确实可以相互替代而达到一定效果。但是就是因为赵老对这些药细节的功效有独到的领会,所以效果更好。咱们就达不到赵老治病的效果,但是也有效,因为大方向都对。怎么才能领悟出赵老用药的细节?就得下大功夫,把他那些案例一一进行对比,找出他用药的规律,再去验证那些规律,再拿那些规律解释他为什么这么用药。就用咱们解析伤寒条文、经方医案的方法进行解析,需要很大的精力。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