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顽固便秘——再示以理驭法

太阴气虚湿困引起的便秘,是因为太阴主湿,只要病犯太阴,其主湿的能力就会下降,就会生湿,湿阻气机再加上气本不足,则便秘。同时因为咱们整体观体系认为气是热、风、燥力量的源泉。所以当气虚之后,可以表现为单纯的气虚,也可以表现为气虚兼热不足、或兼风不足、或兼燥力不足。临床中治湿有很多方法,之所以有这么多方法,就是因为脾会因为各种原因受损,造成脾主湿的力量不足。所以“气虚湿困”的治法就是根据不同的脾生湿原因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治虚。

例如,患者太阴的气虚跟热力不足相关,有可能是因为受寒引起热力不足造成气虚,也可能是因为气虚引起热力不足,二者互为因果。无论孰因孰果,都需要加强太阴的热量。此湿是由于热力不足(或寒)造成的,所以如果湿不重,增强热量驱寒,湿可以自解;如果已经形成大量的、有形的湿,症现舌苔厚、脉象困滞,那就需要加入除有形痰湿的方法。临床中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不用诊断得这么细致,一并处理即可。除有形的痰湿与增加热量双管齐下,因为这样治有效的概率更大。

再举个例子,附子汤——炮附子15克、茯苓9克、东北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有白术说明此证燥力不足,附子说明热量不足,东北参说明气不足,茯苓说明利水力也不足,这么一拆解,发现附子汤属于团队作战。学会了这种团队作战的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遇到别的证也可以依法配伍。

再介绍两个团队作战的方子:

1.偏于治有形痰湿的团队作战方——柴胡、桔梗、赤芍、北沙参、枳实、白芍、白术、茯苓、大贝、全瓜蒌、皂角、山楂。这个方子组队除痰湿,既作用于气化的层面,也作用于有形的层面。当痰湿在气化的层面(化痰湿的功能)出问题,就会不断生成痰湿。此时,只清理垃圾,不解决其化生之源,在标上也许是有效的,但在本上是无效的,整体治疗是徒劳的。这个方子是偏于治标的,所以考虑治本时,需要视不同病机来辨证施治。试想如果不治本,会不断化生新的痰湿;如果不治标,那些顽固阻滞的痰湿,单靠自身气化清理不出去,或者清理的非常慢。所以临床中需要把握好治疗节奏和比例,标本同治。

2.还有一个完全针对有形痰湿的团队方——昆布、苦葶苈子、全瓜蒌、皂角、文蛤。此方用来处理那些难除的有形痰湿阻滞在一处或多处。这种有形痰湿在咱们体系中称之为“痰”。痰湿是气分痰湿和有形团聚的组合,是化生痰湿的同时还形成了有形的痰湿阻滞。咱们把这有形的痰湿称之为“痰”。

脾、肺乃至于各个藏腑都有可能不断的生成痰湿。生成痰湿的最主要因为是藏腑力量不足(外邪入里也是因为里虚)。藏腑中“脾”是直接生成痰湿的。要让脾不生成痰湿就得恢复其功能,已经形成有形的痰湿只能驱邪。这个概念需要多加理解。

服药后,病人有一定概率或拉黏屎、或拉稀、或大便次数多、或小便浑浊、或吐,甚至从表排邪,出现皮肤病。咱们最希望病人通过吐痰排邪,所以此类方中经常加桔梗,诱导一下。但是常常事与愿违,人还是会遵循自身的规律来排邪。当发现有形的痰湿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的时候,出现这种排邪反应的概率就大。如果有形痰湿不重,更多的是气化层面的痰湿(无形层面、功能层面的痰湿),就有可能不出现那些剧烈的排邪反应,痰会默默的化。比如,有些痰悄悄的随着大便排出来,由于痰湿不多,混在大便里的痰湿并不能使大便粘稠,或者拉稀。所以即便是干便,也能把这种痰湿排掉。再比如,阴虚、或胃肠道有热的病人,从大便排痰时,也无法察觉。这些种排痰过程,我们就看不到任何排痰的反应,痰却悄悄的不见了。

整理一下“痰湿”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咱们体系内部的定义,并非咱们整个中医圈的定义。其实中医圈对“痰湿”的定义也是混乱的。为了使语言表述减少误解,咱们体系内必须对“痰湿”做一个狭义化的定义:

水谷精微本来应该濡养全身,但是因为各藏腑各经的原因、外邪内伤的原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之不去濡养周身了,反而变成了废物。此时水谷精微就开始了转化为痰湿水饮的进程:

  1. 开始,人比较健康,所以津液足够。此时停留的营养和水分偏清稀,所以称之为“水饮”。而那些只伤到水被气化的功能,还未形成大量有形团聚,且还未伤及藏腑本身的水邪被称为“水气”。

咱们再把“水饮”拿过来分成“水”和“饮”进一步定义,因为治法上有所不同。根据治法的不同,咱们把水进入到人体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段——吸收、中段——运化、后段——排出。

  • a. “饮”的形成就在前段,所以治“饮”得治吸收。
  • b. “水”形成在运化段、或排出段。

2.当这些液体越来越粘稠的时候,就开始由水饮转化为痰饮,由痰饮转化为痰湿,由痰湿再转化为痰,痰继续凝炼则转化为胶痰、粘痰。随着痰越来越粘稠,治法就越来越偏向攻消。清晰的痰饮用一些利水的方法就可以处理,比如十枣汤。而黏着的痰饮,再用逐水法就无效。或者因为津液亏,逐水法会进一步伤津液。换个方向考虑,只要津液足,治法就丰富。即使是治黏痰,如果津液够用,也可以用利水法试试。相当于用干净的水不断的洗刷脏水。反之,津液亏、或三阴阴虚的痰湿就非常难处理。因为阴虚兼痰湿淤结能化热,单纯的阴虚也能化热,所以这种证经常是阴虚、痰湿、热,三者并结。这是咱们伤寒一脉最不擅长治的证。也是本人理论体系中最后一个扫除的盲点。

咱们的思考线索跟六经方症是有区别的。六经方症整个思维的核心就是根据症状组合判定哪一经、及其什么证(病机),继而对应方剂。但是对于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这些环节不太重视,而这些环节恰恰是咱们体系非常重视的。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论融汇这两套体系呢?就是从宏观和细节的角度来思考。咱们的体系注重细节,六经的体系注重宏观。由此我们需要解决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难题——看一个事物,近处细看极容易错失整体,远处宏观看就有错失细节。这是人脑的瓶颈,也是为什么咱们要强调六经体系和藏腑体系融合的原因。

理解了上面内容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便秘用了茯苓、白术后加重,而有的便秘却必须用白术、茯苓才能好。同样也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便秘要加附子、半夏这些药。所以咱们表面上在解释便秘,实际上还是在帮大家建立整体观思维,继而在整体观思维驾驭之下,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有了这种思维方法,大家就很容易的整合诸如:苓桂术甘汤、承气辈、附子汤、四消丸、麻仁润肠丸等方剂分别应对的是什么类型的便秘。

同样用整体观思维还可以整合西医的概念,比如肠梗阻。这种病在咱们看来就是痰湿加气机敝郁,可能兼热、可能兼寒。于是当看到用半夏术米汤治肠梗阻的案例,你就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肠梗阻了。同理,有的案例用这个方子治疝气,也是同样类型的疝气。疝气多跟气机敝郁相关,而气郁也有可能出现便秘。再比如菌群失调,咱们传统中医没有菌群这个概念的,但是后世医家在摸索中发现,一些胃肠的病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焦三鲜可以明显提高疗效。这种焦三仙的用法就相当于西医补充益生菌那个套路。然后可以再用方症的思路进行简化,比如当出现排便不畅,或是腹中胀气,或放臭屁等症状时,加上焦三仙就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这些症状如果只用佛手、香橼、厚朴、枳壳也会有效,但是停药之后可能免不了会反弹。遇到这种情况你就知道要加焦三仙了。

这些知识在整体观的统御下,就可以合理安放,随时取用,从而成为你自己的用法。如果不具备整体观的理论框架,这些零散的知识就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整体,带来最大的困难是——怎么使用自己的经验?因为用这个方法治好了一个病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该信任这个经验。信与不信,两者都存在问题。很显然,咱们不可能不信自己的经验,那就成人格分裂了,所以咱们只能信任自己的经验。但迟早咱们会遇见用这个方法不管用的时候,于是就陷入尴尬境地。咱们只能信任自己的经验,可是它却如此不可信。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唯有在完善理法体系的同时,尽量的完善自己的经验。这种不断完善没有尽头,因为永远不可能真正完美无暇。甚至临床中你会发现有些病跟治疗无关。当有把握肯定方子开对了,但却总无效时,就得考虑其他因素了,包括起居、饮食、日常习惯。结果会发现问题出在这些因素。比如,我之前有一个附子理中汤证的病人戒不了冰激凌,这病就没法治好。还有一个病人不吃五谷,他的脾虚吃什么药也没用。还有那些糖尿病人,不让吃碳水化合物,脾虚也没法治好。脾治不好,治糖尿病就无从谈起。这种思维就像是怕外面有坏人,就一辈子不让孩子出门。

看了这些,请大家不要过分悲观,就把这些当事实看待就好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就客观存在着这么复杂的机理。悲观主义的出路在于理性悲观主义,理性悲观主义的出路就在于“做就比不做强”。虽然有些事可能永远无法完善,但是做就比不做强。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海不扬波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