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治口眼歪斜——会者不难

口眼歪斜这种病表面上是风,其实是淤造成的,但是也有可能是虚造成的。如果是虚造成的,就是血脉或气脉濡养经脉的问题。那就用葛根汤或新加汤之类的方法。如果是淤造成的,得看什么性质的淤,是痰湿,还是瘀血,针对性的攻邪。用药大致就是几个方向:

  1. 强行疏风
  2. 攻瘀
  3. 养气脉、血脉

这个舌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虚郁。嘴唇和舌头的颜色都偏淡且肥厚。嘴唇的厚度非常显眼,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嘴唇厚度。就像舌头厚一样,嘴唇也是被淤厚的。要得出治法,一定要辨出她是什么性质、什么病位的阳虚,辨出什么性质、什么病位的淤滞。局部再辅助一些外用的针灸方法。

这个病人并不难治的原因是:

  1. 年龄不大,只有十三岁。
  2. 唇色和舌色没有浊暗之色,所以淤滞的不是很久。

确定病位就通过脉。比如脾脉淤滞特别明显,当前就以治脾滞为主。如果脾脉很虚,当前就治虚。其他各部脉亦是如此。汤剂治本,针刺治标,绝对会有效。

什么时候咱们没把握呢?年纪大的病人(五六十岁以上)就未必能治好,就算治过来,也可能复发。

借此复习一下风症的成因:

  1. 木气太过,疏泄过度:a.暴怒b.肝阴不能平衡肝阳
  2. 阴虚化风
  3. 各种淤出来的风,气机、痰湿、瘀血都能淤出风来。

如果表面上是因为风吹造成的口眼歪斜,外风只是诱发原因而已。身体内部没有问题,不会这样。或者理解为,因为内在的淤滞传导到面部,阻滞了面部的经络。如果没有内在的淤滞,风吹一下最多吹感冒了,也不会造成口眼歪斜。

治这个病一定要让她的舌象恢复,才算病愈。如果只是用通络的方法,只能改善症状。只要舌头没恢复,内在的问题就还没好,一定要治到舌头恢复正常。辨证过程依次是:

  • 1.通过脉象、舌象、手象、面象把虚实定下来。
  • 2.接着把哪虚、哪实定下来。
  • 3.接着分析清楚什么性质的虚,什么性质的实。

只要准确把握这几个因素,一定起效。这里面其实是有些取巧之道的。比如实证,本来应该是痰湿证,你辨成了气机闭郁,或者辨成了寒热并结。但是在治法上只要用了开散性质的方法,就会见效。虽然偏差越大效果越差,但是只要大方向对了(都是堵住了,都用通行方法),就会见效。所有用药之后完全无效的病例,肯定是大方向辨错了。用咱们体系的话说,就是病性辨错了。病性不外虚实。

辨反了无效的规律:

  1. 虚实辨反了,会无效。
  2. 同样是虚证,阴虚、阳虚辨反了,会无效。
  3. 同样是实证,寒热、燥湿辨反了,会无效。

辨反了却有效的规律:

1.风和淤这一对邪气辨反了是个例外。因为这两种邪气经常会相互转换的。所以这一对辨反了,也经常会有效。其实这两个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2.痰、湿、瘀血辨反了经常也会有效。

  • a.能治痰的药,也经常能治湿或水饮,能治水饮的药经常也能治痰湿。因为药的性质不可能那么纯粹,经常是多重性的。
  • b.如果有瘀血证没辨出来,可是方子中有体现了风助血行、气助血行、脾统血、肝主疏泄、心主血等这些功能,也能间接治瘀血。所以有的时候,咱们看一个案例,认为是有瘀血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用活血药,也治好了,就是这个原因。但是顽固的瘀血不用活血药是化不掉的,只能减轻。比如,有的案例在咱们看来是瘀血证,但是作者没用活血药,而用疏风、调寒热的方法,症状减轻。但是主症好了之后,舌象仍然有瘀血象,说明还没好。这就是咱们反复强调一定要脉象、舌象、症状同时恢复才是真正的好转,否则会有些遗留问题。

注意咱们的思辨环节,笼统的说——虚实辨对了,就会有效。这是咱们的辨证要诀。而方证的辨证是——方证要想见效一定要做好方证对应。两种辨证思路的不同会导致诊治上有何不同呢?比如说,在咱们看来同一个病用很多方子都能治,而方证则认为必须用与之对应的方子。按方证的思路,人的外在症状复杂多变,每一种症状都得对应一个方子,多个症状组合就需要对应多个方子。所以学方证,掌握三五百个方子,属于正常。再比如,一个错综复杂、虚实夹杂的毛病,咱们在治疗的规划上,先从哪着手,后从哪着手,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以因人而异的。怀孕期的、非怀孕期的、哺乳期的、年长的、年少的、慢性病夹杂重病的、重病未夹杂慢性病的······各有不同的治法。但是如果用方证思路,当前的症状规律就得用当前对应的方子。如果自行发挥,方证就会失效。所以方证派,有它自己的规则,一定要按照方证对应的思路来。

咱们说的方证指的是六经方证,不是日本的汉方。日本的汉方是更加简略的,去掉六经的方证。而方证只是在汉方的基础上加了六经,就比日本的汉方高级多了。因为这里面就暗含了整体观。而日本汉方里面没有整体观,甚至虚实观都有点混乱。看吉益东洞的案例发现那个时代的日本,都不辨虚实。等到了汤本求真时代,才有虚实观。咱们胡老这一脉,把汉方吸收了之后,开创了六经八纲的方证体系,比日本的汉方高级多了。

咱们中医用药不管是用药,还是用针,都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是一把钥匙能开多把锁。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海不扬波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