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最核心功能——厥阴

除了厥阴之外的其他五经,虽然咱们中医学界还并没有给出一个像西医和科学那样的公式化的定义,但是基本分歧不大,唯独这个“厥阴”至今仍然有分歧,而且分歧还挺大的。

有同学问“泻心汤证是不是厥阴证?半夏泻心汤能不能治厥阴病?”这两个问题表面上区别不大,实际上还真不一样。因为泻心汤有的时候能用来治厥阴病,但是把泻心汤定义为厥阴病的方子又不够准确,因为这需先对“厥阴”加以定义。如果把厥阴定义为“上下相隔”(上面憋出热,里面憋出虚、湿、寒),把这种阻隔之象定义为厥阴,也未尝不可,咱们中医圈里好多人都这么用的,为此还诞生出“类厥阴”、“似厥阴”这样的名词。

咱们对于厥阴的定义源自于《伤寒论》厥阴篇里的“厥阴者阴阳气不相顺接”这句话。从这句话开始去探寻厥阴到底是什么功能,以及这个功能受损后表现出什么症状,继而解释为什么厥阴病会表现出其他各经的那些发病规律,比如泻心汤证的那些太阴的症状规律,以至于能得出结论——泻心汤既可以治太阴病,又可以用来治厥阴病。这说明当造成厥阴不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是太阴,就得治太阴。所以治厥阴是需要通过治其他五经来完成的。其他各经也是同理,治厥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方子,如果按上热下寒、阴阳相隔来定义,乌梅丸勉强算的上,可是在原文中乌梅丸的整个语境是治蛔虫的“蛔厥”,而另外一个方子,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是一个治血脉寒凝的方子,这血脉寒凝跟上下相隔、阴阳相隔、寒热相隔又有什么关系?显然此方不是奔着上热下寒去的,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以来厥阴会陷入一个困境——怎么定义厥阴?就像盖房子,地基都没打好,上面的五层楼就不好盖,同时也说明单独研究六经是不可能弄清楚六经的,主要就是弄不明白厥阴。六经就是从外围功能到核心功能的六层,最核心功能(厥阴)尚不能定义的情况下,外面五层也不好理解,所以要研究六经,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厥阴的功能是什么,厥阴功能异常后出现的厥阴病是什么,必须弄明白这些问题,虽然挺难懂的。

咱们研究六经的方法是以藏腑来解六经,结论是:厥阴是主管人体阴阳相交、阴阳相接、阴阳和合的同时又相制相生的这个最核心功能。为什么咱们这么定义?这种高度抽象的定义,使其可以向外进行拓展式的推演,而不至于推演偏了,因为围绕这个定义,咱们推演都是合辙的,况且这种高度抽象的定义是要经过反复验证的。把厥阴定义为阴阳相顺接的这种思路源自于《伤寒论》的原文,并不是咱们凭空想象。

再下一步,你就顺理成章的能够理解为什么要用其他五经治厥阴,阴阳是如何实现相合、相交、相制的。人体是活的,气机得生长收藏,得有升有降,得有藏有发。不但得发的出去,还能再收的回来,这里又要联系到一气周流学说,就是用动态的视角看待人体,如果气升上去,收不回来,就是阴阳不相顺接了;收回来,发不出去了,也是不相顺接了。中土和四维的关系,四维加持中土,中土统御四维,通过这些关系的相互作用也是实现了厥阴相互交接的功能,能够相互制约,有收有发,发不至于散,收不至于滞。用一句大白话说,厥阴这个核心功能就是人(生物)能够把外界的能量和物质困在自己身上,成为自己一部分的能力;用一句大气磅礴的话来表达,厥阴就是夺天地之造化的能力。这个能力自然少不了脾胃的功能,乃至于其他五经的功能支持,没有其他五经的支持,厥阴恐怕也只是一屡飘魂。

咱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太阴中土阻滞之后,造成厥阴混乱?自然是有可能了,少阴寒证等其他证也能造成厥阴混乱。咱们再看厥阴篇的其他方子,也就都能理解了,当看到厥阴篇有桂枝汤的时候,就知道营卫之间的配合也是支持厥阴的一份子,其失常了也能造成厥阴混乱,所以如果把厥阴病定义成厥阴混乱,那其他各经都可以出现同样的情况。如果把厥阴病就定义为阴阳交接这个根本功能,那其出问题了就是那些危证,所以厥阴篇记录了各种死、各种不治的条文。

厥阴病发病规律是什么?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方式,比如把上热下寒定义为厥阴病,这个方式只能说有可能是对的,因为厥阴病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并不是出现上热下寒就是厥阴病。其他各经都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式,比如通过提纲症状、规律性症状就能确诊,唯独厥阴病例外,它是一个整体相接相合的、升极而降、降极而升的核心功能出问题了,其表现的症状不是那么提纲和规律。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冷几天、热几天,在临床中咱还遇见过,几天不睡觉,一睡睡几天,这些交替进行的症状都是因为在阴阳相接的时候,这几天阳接阴接不上,过几天阴接阳又接不上。呈现这种规律的,就是伤到厥阴本病了,而不仅仅是厥阴的功能受到影响。这里就用到厥阴的定义了,到底是把厥阴功能受到影响定义为厥阴病,还是把厥阴本经核心出问题定义为厥阴病呢?咱们是把厥阴本经核心出问题定义为厥阴病。因为这么定义厥阴,就能知道到了厥阴这病难治,容易要命。而只是其他五经影响到厥阴的病,不容易要命。比如,泻心汤证不容易要命,这也符合疾病演变的规律;比如三阴病这种久病,从太阴进入到少阴,这病就更难治,从少阴到厥阴,这病就不只是难治了,而是容易出现不治。咱们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来定义厥阴的。

研究厥阴病真正的治法,你会发现太阴、少阴、厥阴三者的治法经常是彼此结合的,比如治少阴那些方子(四逆汤、真武汤、肾着汤等等),分析方子的药物组成,其不是只针对少阴的,是同治太阴的,那么治少阴都得同治太阴,更何况治厥阴呢,一定得同治太阴、少阴才能治厥阴,偶尔还得调一下另外三阳。从这再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咱们总强调整体观?因为六经是不能拆开的,咱们之所以拆开,是因为语言表达只能拆开了说,六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一体的,所以王正龙老师说过一句话:“六经即一经,一经化六经”,把这句话深刻理解了,并能指导实践运用,就真的理解六经了,到那时候,你脑中的《伤寒论》就不再是一个一个的条文、一个一个的方证,不再是分裂的了。

咱们的同行和前辈在表达的时候经常是厥和逆放在一起说的,但细追一下这两个词确有不同。厥是升极而降、降极而升、阴阳互生、阴阳互根、相互牵制而又相互柔和的能力,这是厥阴的核心功能,当咱们说这个功能失常的时候是厥。但是厥了之后一定会表现出一些现象,就是隔或者逆,反过来说,隔和逆有的是厥,有的不是,比如好多太阴病、少阳病也会显现出这种膈和逆这种象,但还不是厥阴病。咱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概念上的困惑,根本原因是在六经体系的学术之内,尚未对厥阴的定义产生共识。咱们前面已经对其做了定义了,并且这种定义在运用的时候是具有指导性的,所以咱们就不会有什么困惑。

咱们再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病人长期逆,逆久了也真能变成厥,比如开始的逆是太阴造成的,阳气总是不回头,由太阴病加重变成了少阴病,再加重就成厥阴病了。厥阴病的特点是症状模糊,其并不存在一个特别明确的症状组合或提纲性症状,这点咱们研究《伤寒论》深有体会,上面也提到了,厥阴篇给出那些看似厥阴提纲的那些说法并不是厥阴病一定出现的,咱们平时临床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虽然没有症状组合,但有一个方法:

如果是厥,就是阴阳不相顺接,阴阳互根、互制、互生这个能力出问题了,表现出来的厥、逆、隔这种象绝不会单一出现。比如绝对不会单出现一个上焦的气逆不降,而是会上下、上中或是上中下同时出现症状;或者是五方中的好几方同时出现。相反,如果病人只是一个气逆不降,那只是一方——南方,或者只是一焦—上焦。再举个例子,如果病人上焦出现了气机不降或者热逆不降,同时又发现其有少阴寒证(少阴寒证的证象规律极其明显),便可推之这个病是少阴病,判断太阴也是这个方法。但是如果真是厥阴病,三阴各经的症状都能出现,表现为既有太阴又有少阴,又像太阴,又像少阴,症状组合不会像纯少阴或纯太阴,让你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这背后的原理就是厥阴这个最核心的功能出问题了。此时少阴和太阴也一定好不了,所以同时出现症状在情理之中。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小边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