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燥”——气与藏腑的通力合作

饮食入胃,食物经胃的腐熟、加热、研磨变成一团黏糊的东西,这里面的营养才能被吸收出来。而吸收这个营养显然需要燥的力量。只有“燥”才能把这团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分出来,然后吸收进来,再经过脾的分化。整个过程都需要“燥”的参与,此处咱们说的是正气的燥。白术、半夏、苍术,都有恢复燥力的功效。

吸收运化营养,单靠燥力还不够,还需要有热、风、气。所以燥、热、风、气都得足,脾才能正常发挥的功能,要把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分化。虽然吸收的场所是在二肠和胃,但是分化的功能归脾管。比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里的白术起作用就是恢复脾的燥力。而这个燥力过强了,就会大便干燥。水分被过分的蒸腾,过分的吸收,就会干燥。所以,当“燥”作为邪气论述的时候,通常指的是伤津液;当“燥”作为正气论述的时候,通常指的是把已经研磨成一团糊状的食物吸收和分化。燥要想发挥功能必须要有热的配合。吸收的这些精微物质要想送出去,就需要疏泄力(风)的配合。能够凝聚燥力的本身就需要气的充足。所以,阳气的这四种形态彼此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存在着。

从伤津液的角度展开思考一下:

  • 阳性的偏颇——1.燥肯定能伤津液;2.热也能伤津液;3.风疏泄过度也能伤津液。
  • 阴性的偏颇——寒湿伤津,表现为a.把津液弄浑浊,使津液中掺杂寒邪、湿邪。b.使津液运行的速度、效率变差。

再区分一下“分清降浊”和“升清降浊”这两个概念。气和津液得先分出来,然后才能升上去、降下来。二者是一个工作的两个工序,可以理解成内圈和外圈。所以咱们虽然表达为胃主燥、脾主湿,但实际上情况要更复杂。上面说了,脾要发挥功能,仅靠燥也不够。胃要发挥功能仅靠燥也不够,还得有热的加持。这样正气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各藏腑之间相互配合。脾就像总管,其他藏腑干活。比如,要把津液向上输布的时候,肯定需要三焦和膀胱的参与。津液使用完产生的废物,或者污浊的代谢物往下排,肯定需要肾、膀胱、三焦主水的功能。水往下排,还需要肺主肃降的功能。胃肠道要往下降浊,肯定需要胃气往下通行的力量。这就是关于“升清降浊”的各个细节功能。津液是如此,热量也是如此。热量往上、下输布,膀胱和小肠得发挥作用。膀胱经是由头到脚贯穿整个人的背面。而这个下焦,尤其是小腹周围的热量,是小肠提供的。所以完成一项功能需要多个藏腑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如果小肠温度不足,就需要肾发动肾阳来补充热量。这就是虚耗,病就开始往三阴走了。反正翻来覆去就是这点藏腑之间配合而关系。没事就捋这些东西。借着“燥”这个话题,可以把津液捋一捋,可以把水谷精微从营养物质到糟粕的整个过程捋一捋。如何形成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又如何往全身输布?需要哪些藏腑的配合?把这些问题都构建清楚了。在辨证的时候,发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修复哪个环节。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闫老师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