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修炼——理论与本能的融合

​ 咱们不知不觉会用这种方法学脉——执着于弄清晰28部脉的名称和指下指感的对应,然后再去思考28部脉的病机,用这些病机对应患者。

这是一个费时、费力、低效的方法。就像四边形的四个边,从一角往相邻的角走,直接走就能到,走反方向也能到,只是得走三条边。所以不要去思考指下的脉叫什么名字,也不要试图用语言表达它。咱们要把这个语言表述的过程直接跳过去。开始就要直接感受脉的直观感觉。只要你不断的训练这个感觉,并将这个感觉抽象思维化、理论化,这个感觉必定能培养出来。就好像听音乐,咱们也不是专业搞音乐的,但辨别音乐是欢快的,还是哀伤的······想表达什么氛围,都大致能够听出来。不用专业训练,也能听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音乐是合乎天地自然、合乎人心的东西。中医也是这样的东西,它合乎于天地之理。触觉这个东西,最难语言化。而且当今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触觉的练习越来越少,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好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触觉练习不够,而造成的内心失衡。

视觉、听觉,这些咱们从小就练,因为一直在接收各种信息,所以面诊和闻诊就好学。症状表述本来就是一个已经被语言化、文字化的东西,所以学起来最容易。因为文字处理、语言处理也是从小练的最熟的。唯独触觉,学校里基本不教。这就是学脉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脉本身有多难,是因为这个能力咱们从小不练。还用一个错误的方法,把语言表达放在首位,把关注点放在文字的名称。这些东西在学习和看病中,完全是可以直接跳过的,它们只是用来和别人交流的而勉强翻译出来的。面临这种现状,咱么办呢?给大家提供几种练习脉诊的思路:

一、用图像:

号脉的时候,可以在脑中构建图像,而不是转换成文字。练到下一步,再脱离这个图像。

二、学会感应脉:

两手一搭,脉的跳动立刻会给你一种感受。如果这位患者阳不足,鼓动力、推动力弱,自然能够感受到这种不足。如果脉是阻滞的,脉会以不同的方式在表现阻滞,也能直观的感受到跳动的运送力不够。用语言翻译出来就是滑、涩、细、弦。但只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存在大量的信息折损。而指下却能非常清楚的感知到脉跳表现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会错的。可是用语言表达这种感觉的时候,却极其困难。因为触觉特别难用语言表达。所以用语言表达,只能勉强用比喻。实际练脉的时候,是不用这种比喻的,直觉一定能感受到脉跳的平衡、通畅、稳定与否。

三、何为正常脉:

正常脉基本上只存在理论中。

寸脉在中取和浮取之间偏浮的位置

关脉中取

尺偏沉弱

尺——关——寸位置和力度依次提升。理论上,右手的力度比左手偏弱;右手的位置比左手偏浮。

临床中,患者的脉只要往上面这个方向恢复,就是在改善。基本不可能,把患者治疗成完全正常的脉。就算位置正常了,也会发现脉里掺杂着其他不正常的象。比如,带着点粘腻的指感、或涩滞的指感、或偏细、或偏硬、或偏软······总会带一些杂乱信息。

四、脉的理法选讲:

平台课上已经重新解构脉的核心信息,包括脉的位置、起落、力度、速度、血管的粗细和软硬。这点信息就可以解释所有的28部脉。其实远不止28部脉,它们也只是古人的举例而已。脉象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无数的脉象可以起无数的名称,只是完全没必要,抓住脉的核心信息就可以了。

各部脉各有其常态,不符合这个常态的,不是太过,就是不及。这种异常,既包含跳动感,也包含位置,还包括速度,等等。咱们都一一给出了脉具体的信息元素。但是那些逻辑化的语言表述,就是一个方向。你要顺着这个方向去练习,练习的就是你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脉的各种状态。是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指下却能了了分明的东西。

1.脉起脉落

昨天有一个学生带着孩子来求教。通过给孩子号脉,来帮助他了解指感。我给出的语言表述比喻为——“注意感受脉跳起来是否有一种糊弄的感觉,或者说每一下跳的都不够完整,匆匆跳起,又匆匆落下”。这只能是比喻,就是拿比喻来指引着学生来感受指下那种感觉,接收到那种感觉。跳起为阳,落下为阴。一个健康的脉肯定是阳更加激烈、更加快速,而阴更加缓慢、柔和,所以正常的脉都是快起、慢落。但是“快起”的过程(从底部到顶部)是能够摸到的。如果你发现脉“起飞-攀升-登顶”的这个过程特别快,辨不出明显的过程,那就说明有问题。再看脉落,他更是咱们判断阴够不够的信息,也就是心脏跳一下血液在脉中的惯性前行。如果心脏跳一下,没推动出多少血,脉落就很不明显。表现在指感上就是突然落下去了,而没有一个缓缓下落的过程。这些信息拿手指一摸特简单、直接、明了,但是用语言表达就极为复杂。感悟到这些,就明了这种来去匆匆的脉,是说明心脏每跳一下往全身输送血(阴和阳)的效率偏低。你不用知道这种脉叫什么名字,当你号到它时,也知道不正常。想知道为什么不正常?就得细心感受它,然后用咱们的理论去解释它。

2.寸关尺的血流过程。

正常的脉位应该是从尺到寸依次升高,这个梯次受到破坏就有问题。比如本来应该从尺脉到寸脉,一气呵成的流过去。如果发现不是一气呵成,指下自然能感受到那种没一气呵成的指感。此时,不用翻译成语言,也能察觉其中的问题。

A. 血流过程速度异常。

气血输送效率正常,从尺到寸的梯次差异其实是摸不清楚的,这个过程是快到不易察觉。临床中会发现某个患者由尺到寸速度慢,这种慢也只会慢零点几秒,用眼睛反应不过来,但是触觉却能反应过来。经过反复训练,有了脉的经验,你自然就知道,哪个人血流过程速度快,哪个人慢,哪个人正常。血流过程速度快,说明血液推动力速度快,原因不外热和风。太快了是不稳定,太慢了也是不稳定。

B. 血流过程卡住。

比如,脉走到关位卡住了。本应寸位跳动最明显,当前关位最明显,寸位弱下来。说明血流的过程也不正常。

在一开始学习号脉的时候,也许你不能准确的套用理论,来分析运用这些信息,但肯定能感受到异常,这就可以了。因为完善理论框架,靠的就是咱们擅长的逻辑思维。

总结一下:

1. 在理论层面把咱们之前讲过的先强行的记下来。

2. 练习的时候,其实练的就是感觉。这个感觉就直接告诉你哪里异常。

3. 有了这种异常的感觉后,再用理论框架去解释。

这就是脉法(一个辅助诊断的方法)的学习。那些看似正常的练习方法,其实反而是舍近求远的方法。比如,老师号到一个弦脉,学生跟着号一号;老师号到一个紧脉,学生跟着号一号······貌似都是这样学脉,其实这么学效率极低。每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有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都可以一眼看出面前的人状态好还是不好。只不过经过训练的人,可以找出更加理论化、抽象化的信息,加以诊断,给出治法。这说明诊断的起点,是一种本能的东西。练习和强化这些本能的东西,再把它们理论化的抽象出来,就可以诊断运用。

直到有一天,你逐渐发现,号完脉之后,脑子里出来的不是一大堆文字,也不是一大堆声音,而是一张图,甚至连图都没有,直接就能瞬间理解,脉法就练出来了。建议先从画图开始,号脉的时候在脑中,构建图像。左手,尺→关→寸→;右手,寸→关→尺,形成一个循环图。先用图像来思维,不用转化成文字。因为文字的表述一定是割裂的,而图像可以整体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