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28~140结胸与诸证鉴别三

结胸证症状规律

一二八,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一二九、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这两个条文描述的是藏结,类比结胸。

一三O、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此条在说藏结不会出现的那些问题,比如藏结不是阳证,没有往来寒热。“其人反静”就是没有强烈的症状。舌苔滑,不能攻,因为是个虚实夹杂的有虚证为本的毛病。因为语境都是在对比结胸,于是此条文就可以反向解读。

  • 比如“藏结无阳证”,可以理解为结胸就是个阳证。
  • 藏结“不往来寒热”,那结胸就有可能同时出现寒象、热象,甚至可以广义的理解成,结胸可能同时出现阳证、阴证。
  • 藏结“其人反静”,那结胸证就不安静,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 藏结“不可攻也”,那显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就是在攻。
  • 舌上胎滑者”,藏结如此,结胸证也有大概率可能出现舌苔滑腻厚等舌象,但也有可能出现舌苔干、垢、厚。舌苔水滑说明舌象把虚的水的象表现出来了。如果舌象是干垢的,说明结胸结的热灼烧了上焦的津液,被灼干的津液显于舌面。舌象跟内在病因,不是那么一一对应。

一三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句话把结胸和痞证做对比。三阳证用了下法,被结住了,病位仍在三阳,化为结胸。此处的三阳是太阳、少阳、还是阳明?都有可能,太阳和阳明的可能性大。“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在太阴,用了下法,太阴更受伤,无力运化,化为痞证。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还是说误下给结住了,弄的上不来下不去。如果往下通了,大便拉稀,也不会结住。或者即便结住,也不会结的那么狠。现在下不去、拉不出来,从表也发散不出去,这个思维从后面条文一三四“太阳病……”看出,是太阳病误下导致的。告诉咱们下的太早。结胸证是否一定是下之过早造成的?不绝对。祖师爷给了一种让咱们思绪容易想通的例子,不是定律。祖师爷说误下,是想表达气机被结在这,不上不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症状像柔痉。柔痉的病机就是肌肉中的津液被热灼烧,肌肉因缺乏润养而变的僵硬。金匮和伤寒里对刚痉和柔痉都有讲解。这里只需要知道无论刚痉和柔痉都是热邪灼烧津液,把肌肉中的津液灼烧干燥而出现的僵硬之证。说明结胸证在上焦、偏外、偏表确实盘旋着一股热。而结胸证的主要病机是水热互结、痰热互结,其发病的主要病位在肠道,可是又累积了胸中大气,成为结胸。还伤到了肌肉中的津液“柔痉”,因为当上焦有股气机被结住之后,不能升极而降,上下不得沟通,上焦有股气闭郁着。有可能结而化热,有可能仅气结,如此能推演出还有结而化寒的可能。显然此处的寒是寒象,不是真正的寒证,只是阳气被结住之后,不能发挥阳的功能而显出的阳不足的寒象。在咱们的体系定义中,寒证是定要用热药治的,而寒象只是一个症状表现。有可能是寒证造成的寒象,也有可能是热证、气虚、或气机闭郁,阳气不得外达而造成的寒象。所以要理解一个概念,必须同时理解很多概念,相互注解,形成整体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单点的定义在中医是做不到的。咱们是基于整体的理解,产生局部的解释和运用。

总结一下:结胸证因为闭郁造成了上焦的气机闭郁,闭郁的气机当化热的时候,灼烧津液,有可能现出痉证的症状表现。结胸证可能会出现痉证,也可能不出现。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用大陷胸丸把腑道中的痰、水、热给攻掉,下焦一通,上焦就通了,上焦通了就不会结而化热,结胸证和痉证就都好了。

一三二、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上个条文说应该用下法“下之则和”,这个条文说“不可下,下之则死”。

为什么“脉浮大,不可下”?结胸证不是就得下?脉浮大想表明什么意思?结胸证该是什么脉?结的位置肯定不是表证,照理说不该出现脉浮大。就像条文一三五中的脉是“脉沉而紧”,给了结胸脉本该是什么样的借鉴。因为病虽在三阳,但是三阳也有里证,三阳也有深浅。在三阳结的比较深就脉沉。如果用藏腑脉法说,有时候病在肠道,脉也会偏尺或沉。万物类象,肠道在人的下方,所以当肠道犯病的时候,就可能把脉类象为下方。一三二条说结胸证的脉浮大,这个浮大说明浮越在上焦的一股气很强盛,因为这股气被结胸堵住,不能正常的降下来,所以在上面的这股气越结越大。这时候把这股气用下法强行往下拽,会造成本来就结住的结胸结的更厉害,所以“下之则死”。一个三阳证,最后给堵死了,从这可以知道,三阳证也能死人,虽然不容易出现。

结胸证有一定概率能自解。看陷胸汤的方子属峻猛之剂,就知道邪气盛,靠自解会很慢、很难、很受罪。但至少理论上如果没有一错再错,是不容易把藏腑经脉郁堵致死的。所以此处的条文“不可下,下之则死”,意思是下了之后会让病情加重,不是下了后必死无疑。只要不是一错再错,三阳病没那么容易死人。

本条给咱们最大的提示是,结胸证确实因为气机结在这,属于三阳的里。气机向上浮越收不回来;下焦还被水热、痰热堵着。上下都被堵着,对中焦就是个考验。如果不治,就看中土能不能化开上下的郁堵,化开不治也能好;化不开有可能出死证。如果没治,自解,肯定也得下利,把热和水拉出来。所以平时治病,就怕不吃不拉的。

结胸证梳理到这,条理已经渐渐开始清晰。

一三三、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这条显然是承接上条,所以在康本上条文一三二和一三三合并为一条。此处的“烦躁”一定是强烈的、大实证的烦躁。因为上焦那股气被结住了,越结越重,越来越不得通行,所以出现强烈的烦躁。这时候恐怕都不能睡觉,因为阳不得肃降入阴。不能拉、不能睡,肯定也不能吃,这时候就是个危证了(不是必死)。如果用缓法一点点化解,有可能来不及,完全就靠患者太阴的自解力。所以有时候能不能救过来命,得看敢不敢在关键时刻下猛药,下猛药后有可能活,但也有可能死。此条文的语境,如果用缓法慢慢化解,可能来不及会死;但一旦猛法用错也可能死。唯一的活路是用猛法对症治疗。可能机会就在一两周,甚至时间更少。但这种情况临床中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