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42 太阳少阳、阳明少阳取穴示例

一四二、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条文一四二到一四五,意思相近又各有所表。比如此条是太阳少阳并病犯肺、犯肝,所以刺肺俞、肝俞。没给方剂,取针灸刺穴。

祖师爷偶尔会写些针灸的用法,但是很少,所以没法构建起伤寒论针灸取穴的治法。好在前辈有人做出了研究——《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作者单玉堂。此书把伤寒论的条文以针灸取穴的方式阐述(取什么穴达到本条证治)。必须得同时懂伤寒论和针灸才能写出此书。如果懂了伤寒论,学这本书可以很容易的学会针灸。书中既能兼容用药,又能兼容取穴的理很重要。如果学伤寒论,还想学针灸,这本书是最好的,强烈推荐此书!

条文是一个太阳少阳并病的毛病。少阳主枢,枢机不利,是种郁证。但还有一个太阳表证,所以通过肺俞(肺合皮毛)来处理。通过肝俞处理少阳郁滞。肝俞和肺俞都在膀胱经上,本身就能处理太阳表证。从这也能体会一下肝胆为一体的道理。肝俞也能治三阳的少阳郁滞,但如果毛病比较深,就改刺期门。

大椎在督脉上,督脉本身督一身之阳,且大椎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汇之处,所以大椎穴可以疏通三阳。热证可以通过刺大椎把热散掉而退热;寒证可以通过刺大椎激发热量驱寒。所以大椎配肝俞,太阳少阳并解。配肺俞,兼开皮毛,开肺。解郁而开表。如果不愿刺肝俞、肺俞、大椎,可以用腿和脚的阳陵泉、足临泣来替代解少阳。或者可以用手上的穴位:肺经的荥穴鱼际。

当误发汗,更伤津液。津液更伤显得更热,出现谵语、脉弦。脉弦的谵语,开始出现阳明少阳并病了。还是刺大椎泄热。当热更盛,虽病还在三阳,但有向里走的倾向了,可以刺期门。期门是肝经的募穴。凡是募穴都有往藏腑之里走的功能,所以募穴都在藏腑的附近。肝经的募穴就在肝的附近。

肝俞和期门都能调肝,有什么区别?看位置进行万物类象的思维。期门穴在正面,肝俞在后背,后背属阳、偏外,正面属阴、偏内。期门本身是募穴,募穴融入藏腑之里。白话说就是一个向内使劲,一个向外使劲。某一藏、某一腑的功能,一定得有向外使劲和向内使劲的。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有升发就得有肃降,有内就得有外,有表就得有里。所以如果想让肝的木气向外升发疏泄调达的时候:肝俞优于期门。如果想让肝之气向里走,治肝的里病(虚实都可):期门优于肝俞。虽然肝俞也能治点里证。所以某一藏腑所对应的某条经脉,这条经脉上的不同穴位正是发挥这一藏腑的不同功能。只要是这同一条经脉归属于同一藏腑,证治功效又有共性,区别就是这个穴位更擅长什么,不擅长的也能干。这就导致用针灸治病,方法极为灵活。再加上经脉穴位的双向调节、多向调节,取穴就变得极为简单。辨证准确,取穴想无效都难。比如把肝俞取成期门,或在肝经上取了个穴位,都会有效。区别就是效果好些、差些。差也是有效的差,不是无效的差。

基于这样的道理,有时候可以为了安全,舍弃些效果。比如要扎胸部、背部,即便是老大夫都有扎气胸的可能性,所以就改在更安全的手脚上取穴。如果一定要取胸背的穴位,尽量选平刺,不要直刺,不要刺太深,慢慢的刺。因为当针刺到肺,还没把肺扎漏的时候,已经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