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48 非标准小柴胡证

一四八、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仅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康本: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注: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少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本条文有一多半是小注,使整个语境显得有点跳脱。看康本的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这个条文最大的意义就是:小柴胡汤有非标准性的症状。不是口苦、咽干、脉弦、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等症。虽然有“口不欲食”跟嘿嘿不欲饮食类似。本条症状颇为矛盾:

  • 微恶寒,手足冷”却又“大便鞕”,大便硬容易想到阳明热证,但是阳明热证没有微恶寒,手足冷。
  • 脉细”容易想到厥阴病、少阴病,可是本条又不是厥阴病,少阴病,否则不可能用小柴胡汤。

这种条文直接明示了用症状直接对应什么证、什么方这种思路的瓶颈之处。整理小柴胡汤证的时候,就知道此证的症状错综复杂。有的症状看似热证、寒证、湿证、虚证,甚至看似表证、里证,因为少阳的功能就是管阴阳表里的枢机。在硬套条文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手足冷、脉细”像是少阴证。“微恶寒……可与小柴胡汤”恶寒的小柴胡汤是不是最好用柴胡桂枝汤?“头汗出,大便鞕”是不是阳明证?阳明燥实结的出汗?

看旁注。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阳有一点郁结,有表证又有里证。

脉沉者,亦在里也”条文中没有脉沉,这里有脉沉,就会使整个语境变得混乱,所以一定要挑出小注,否则条文就没法解读了。为什么做注者会认为是脉沉的里证?因为有手足冷,脉细。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这句典型是在梳理思路:汗出是阳气微结,如果是纯阴证,不应该有表证。把思考的过程写下来了。

“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我猜测半表半里的概念就是从这里来的,因为整个伤寒的原条文没有“半表半里”这句话。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也觉出来不是少阴病。其实“可与小柴胡汤”就说明不是少阴病。为什么?“所以然者,少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证不应该有汗,现在是头汗出,所以不是少阴证。这逻辑有问题,少阴证在临床中绝对可见汗症。所以有的小注不太好,有的注的特别好,能帮助理解。可以肯定的说,这段小注不是祖师爷的原笔,所以就不用花精力研究了。

用小柴胡汤证,以方测证,以证测症状,捋一下这一串症状背后的机理。得病五六天还没好,不一定非得是五六天,仅是用这个数字代表尚未完成一个完整的阴阳来复的时间周期。

有“头汗”,因为气被结住了,上下运行不畅,要么是头汗、要么是半身汗、要么左身汗,上下左右不畅,所以会出半汗。

“微恶寒”是因为阳气结于里,不得外达,向外支持温养的力量不够,所以有点怕冷。“手足冷”也是,手足是四肢末端。此处的手足冷别直接对应脾主四肢。所以任何直接对应的东西,要明白背后的道理,再用这个道理反过来找线索验证证实,而不是直接把症状跟证对应。

心下满”少阳证主枢机,用藏腑学说,木气困滞之后影响脾胃的功能。小柴胡汤原文就有嘿嘿不欲饮食。

大便硬”小柴胡汤为什么会出现大便硬?那不是大柴胡汤证么?因为枢机被郁堵之后,胃肠道也不畅,胃肠道变得呆滞,大便在里存的时间长,慢慢就变硬了,不是热证燥干的大便干硬。

 “脉细”跟脉弦同理。从这能看出一个道理:内在的一个问题反应到外在,比如脉,不是绝对一一对应的。当少阳枢机之气的功能被郁堵之后,可以反应出气机被压制的弦脉,也可能表现出血脉被压制的细脉,因为都是被压制了。从概率上说,少阳证弦脉的机率大于细脉。

再看“大便硬”。小柴胡汤能治大便硬的机理是源于少阳枢机不利,肠胃呆滞、大便停滞,停滞久了,水分被吸干,于是大便硬。这个病机跟积食很相似,这就是为什么治积食的时候,时常加上小柴胡,就是从这里学会的。如果没有一套解构的方法,那么本条教的治积食的方法就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