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枢机”,中医界有很多解释,而不同的定义决定了相应的运用。如果枢机解释成阴阳交接,那就是厥阴的功能,这就是三阴的枢机。如果把枢机解释成水火相交,那就是少阴的功能。如果把枢机解释成运化,那就是太阴的功能。这几个解释的共性都是阴阳和合、经脉通畅。只要能指导临床,关于名词的定义其实怎么解都行。关键是你的理论要和诊法、治法联系起来。只要能够指导临床的理论就是好理论。不能指导临床的理论再玄妙,也是空谈。
同一名词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不同解释呢?咱们作一个比喻,一个圆球,哪个位置都可以做为底,哪个位置都可以做为顶,哪个位置都可以支持其他位置。不同的解释,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只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瓶颈,这种相对局限的表达,可能会给求学者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困难。但归根结底,圆还是那个圆。各个流派表面上是矛盾的,核心其实是统一的。只要能把理法整合圆融了,你就能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立法体系,一个自己的球。无论大小,只要这个球够圆,就能在临床中发挥作用。理法越庞大,圆融的难度就越大;理法越小,圆融的难度越小。所以理法大小各有利弊,自行选择就可以了。
关于枢机,咱们以木气为例。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的一句话——人身处处有疏泄,处处有木气。人体的血、津液、水谷等一切物质都需要这股疏泄力。这股木主疏泄的力量并不是单独存在于肝里,而是在全身运动。所以因为疏泄力(肝的枢机)不足,有可能停饮、停寒、停热、停湿。于是这种情况,用小柴胡汤加减变化就可以。停饮加茯苓;停热加清热药(视具体病位加菊花、连翘);停寒可以用加桂枝、乌药。
少阳证一般不会出现瘀血,如果兼瘀血证,单用小柴胡汤只能改善少阳的枢机,一定化不了瘀血。瘀血证是更深一层的病,小柴胡汤解决不了。但是浅层的三阳病(停饮、停寒、停热、停湿)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甚至可以用小柴胡汤原方都可以治好,只是计量得加大一点。比如,停饮不加茯苓,而是原方量加大两三倍,也能好,只是有点浪费药材。
思考少阳证的角度不同,所以治法不同。纯方证派的想法就是根据条文上列的那些症状规律直接对应少阳证、或柴胡证、或柴胡证的变方。但是咱们是用脏腑学说来理解六经。少阳的功能就是枢转枢机。只要你发现这个功能出现异常,有没有那些症状,都是少阳证,都可以用柴胡剂解决,就能治好。
带着这样的理论思考去观察所有的人。观察久了,你自然能总结出条文以外的许许多多脉象规律、望诊规律、症状规律。比如,有些人起床后有点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活动后才能改善,可是又没有其他的脉色症表现。此时,如果再发现他舌尖、或舌边略红,基本就能确定是少阳证,就可以拿柴胡剂解。但是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想到看病的。这种情况常常是他先天少阳枢机功能偏弱,以后就会出现与枢机相关的病。随着年龄增长,正气渐衰,枢机就会更差,诸邪气就逐渐积累,便现出各种疾病。作为医生如果发现身边人有这种情况,就可以提前干预。这就是所谓的“治未病”,也就是截断病程。
再比如,轻微夜咳,没有明显的脉色症信息呼应。舌苔时而出现略厚、略水滑,时而又改善。脉象也是时而弦一下,遂即恢复正常。平时精力体力稍差,食欲稍差,但也不严重。这类病用小柴胡汤,都能改善。此时的病在最初的状态,甚至还不能称之为病,只能算一个体质偏颇。
当然以上所述咱们只是从医理上谈论。现实中遇到这类人,咱们更多的是建议他改善起居、饮食、运动,而非靠药。因为这件事还存在一个问题:一个人一旦养成全靠药解决所有问题的习惯,他就会把健康寄托在药上,而非自身的努力。如果这样,麻烦就大了。迟早有一天,会发现这些药越来越不好用。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从来不给人开解酒方,因为有了解酒方只能让他下回喝的更多。解酒药能减少酒精带来的痛苦,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越喝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