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74 桂枝附子汤 风湿寒关节疼的轻证

一七四、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此条文重在讲理,如果真是治风湿在表的关节疼痛,除非是刚得的、特别轻浅的,元气还很充足,否则单靠这个方子治不了。条文有几个知识点需要注意:

1、仅桂枝变成白术,治表和治里就区分出来了。里肯定是太阴脾。

2、桂枝、附子治风寒湿在表,但是并没有用白术这种治湿属性的药,所以本质是增加热量以化寒湿的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其实是这两个合方。可以说是桂枝附子汤加白术,也可以说是去桂加白术汤加桂枝。祖师爷之所以拆开说,是重在论理:湿在表还是湿在里。实际使用,在表有风寒湿,加了白术效果会更好。同样如果治在里的寒湿,多了一味桂枝,药劲也不会都带到表。结合上个条文的黄连汤,明显有治中土的意义,通过加桂枝来增加脾阳(脾的热)的升发。

3、去桂加白术汤方,其人大便硬,用附子、白术。根据咱们的理解,便溏下利才用这种热药。祖师爷就是通过这种文字语义的表达告诉咱们一个道理:寒湿阻滞能见大便拉稀,也能见大便硬。并非只有阳明热实证才能见大便硬,寒湿证也有。因为大小肠通称谷道,但是二肠又归脾来管,当脾的功能被寒湿困滞之后,困滞的气无法管理二肠,二肠之气也被困滞,于是大便硬。这个原理类似于积食,只不过积食是因为吃多了,把脾给困滞了,肠道失灵。而本条文是被寒湿给困滞住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能想到寒湿把脾困滞住,肠道不畅大便硬,势必还伴随着一些其他症状。比如这个大便硬很有可能伴随着腹胀、腹满。还有可能伴随想排便,能排出一些,但是排不完。还有可能大便前硬后溏,感觉还没排完。

小便不利”,寒湿不但困滞了肠道,脾统水,脾也得管水,于是水道也被困滞住了。同时也一定伴随着极其明确的阳不足、热量不足的其他信息,只是条文中都给省略了。比如会出现怕冷、遇寒加重。舌淡苔白等阳虚寒象。

如果临床遇见大便硬,小便不利的,确定是寒湿证,最先想到的不是去桂加白术汤,而是真武汤或附子汤。临床开真武汤也会取得明确的疗效。所以说这个条文重在讲理,用的时候不太会用原方,比如小便不利会加茯苓。

条文对比了治表证寒湿、里证寒湿的区别。在表或在里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比如在表的症状:身体烦疼。不呕不渴提示不是里证。脉浮提示是表证。但是又浮、又虚、又涩,进一步确定是虚证。尤其提示了脉涩,所以加甘草、大枣养津液。加生姜疏导津液,把养的津液化开。脉浮还涩,这个涩说明在体表的津液不太够。又浮又虚说明体表的阳不太够。这是讲道理,理解之后才能举一反三、变化运用。比如患者有可能脉不涩,那怎么知道是津液不够?比如体表津液不足,最容易想到皮肤干燥,可又是年轻人,不会因为这么个病就皮肤干燥,但嘴唇会。于是望诊的信息就被融汇理解了。另一个患者,嘴唇不干,舌面干,也能理解。反之,嘴唇不干、舌头不干,脉也不涩,那甘草和大枣就可以减量,或者去其一,一般去大枣。这就是以理而得出的变化应用。

条文不难理解。临床多数不会按照原方使用,而是化裁运用。条文故意用白芍和桂枝的变化,来讲明表和里的区别。第一个方子桂枝附子汤,不加白芍,阐明此证不需要白芍的敛阴作用。临床遇见了寒性的风湿,闭结之后,有的时候也会伤阴、也会化热,如果伤阴伤津液了,白芍看情况,该用还得用。尤其白芍还有另外一个功效:能够润养肌肉中的津液,治肌肉挛急。讲理的条文,明白其理随证运用。

方后描述在康本是准原文。吃完药有时候会觉得身上麻,这种身上麻痹的感觉有两个原因:

  1. 附子量大了。附子用量大了身上就会麻。
  2. 附子和桂枝两股力量攻消体表寒湿,正邪相战的感觉。

怎么区别是哪个原因?看舌头是否麻。附子量大了,舌头也会发麻。所以比较合适的量是只身上麻,舌头轻微有点麻或不麻。附子量大了很难受。

条文说出现麻了别担心,接着吃药,把三副药都吃完了,患者还会出现“其人如冒状”,就是脑袋有点发懵、发沉,像糊着一层什么东西似的,其实也是正邪相战,热力在驱除寒湿,只不过表现在头部。不是绝对这个次序,有可能第一副吃完就脑袋如冒状,身上还麻。头部如冒状和身上麻有什么区别?头上的湿气更偏上,所以加桂枝四两。这是一个办法。也不一定非得更加桂枝四两,原方再服用一回也行。

最后还有一段小注: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这显然是写小注的作者在整理思绪,他在思考什么时候加桂、减桂;什么时候给附子加更大的量。还思索着怕把附子加多了“恐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