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89 阳明证与少阳证与太阳证鉴别

一八九、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篇展开到一八零多条,基本都是在说理。既然在说理,思路就不要仅限在条文中那些信息,展开思路,丰富推演。

条文一八九分两段,后段“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已经是太阴病了。太阴病跟阳明病的区别。阳明加热腐熟传导水谷,得通。太阴运化生成,就通而言,有很大区别。太阴的通主要表现为运化之力要通畅;生成气血津液的渠道要通畅。所以同样是通,太阴是和缓的通;阳明要更强力的通。所以在治太阴瘀滞不畅、不太通的时候,用的是增强疏泄力、风性,太阴之右少阳治之的思路。治阳明就简单粗暴了,有热就清掉;有阻滞直接攻大便。这种简单粗暴的套路适用阳明,用在太阴上就要万分小心。不是太阴不能通,只是通太过会出各种情况,“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这是举个例子,也可能是别的症状

为什么太阴病误下之后会腹满?攻的更虚了,无力运化。为什么通完之后小便难,也可能是大便难,更不通畅?因为脾的运化力也会影响大便。但是说话只能说一样,祖师爷说的是小便难,影响了脾主水的功能,土治水、土克水。这些道理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中有句经典名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句话的核心是“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是藏的,用大攻大伐大泄之法会给泄虚掉。六腑就得传物,一般不用固摄法,除非肠脱、尿崩之类。

条文的前半段“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理解应该没困难。比如为什么阳明热证或温热证出现恶寒,前面已讲过。显然本条祖师爷刻意再点拨一下,热证是有怕冷的,反复点拨。

为什么会腹满?阳明阻滞,胃肠道里实。“六腑者,实而不能满”这里的满说的是肠道中的食物残渣,糟粕、大便。肠子里老有这些东西,所以比喻为满,但是满了得能排出去,不能堵在那里成实。成实了腹胀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会喘?从藏腑学说解释,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大肠的邪气上逆影响到肺,这是从藏腑病位说。从病性,邪气的角度,邪气向上熏蒸于肺,术语是大肠的热上迫于肺。能想到喘,自然能想到咳嗽;能想到热往上迫,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咽干、口干,条文中说的是口苦。火味苦,此处的口苦咽干跟少阳证的口苦咽干当鉴别。如果临床中实在鉴别不出来,就少阳阳明一起治,照样能好。条文在此处特意指出口苦咽干,是说理,告诉咱们阳明的热、二肠的热上犯也能造成口苦。治法上,少阳阳明一起治,简单粗暴有效,但精细的道理是需要明白的。

临床这两者也不难判断,比如可以凭脉,所以条文中刻意说了脉浮紧,用意非常强烈。脉浮紧,太阳麻黄汤证能见。阳明热证能见恶寒发热,此处的恶寒发热又配上脉浮紧,难道是麻黄汤证?肯定不是,条文都说了是阳明中风。祖师爷这么写,就是希望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内在的病因。如果只从表面现象所表现出的症状组合开方,此处发热恶寒脉浮紧,难不成开麻黄汤?此处还有口苦咽干、发热恶寒、脉浮紧,难道开小柴胡汤合麻黄汤?可是此条文明确说阳明中风,一句话把思绪拉出了柴胡证、麻黄证。然后势必会考虑阳明证造成口苦咽干、恶寒、脉浮紧的原因,用条文一步步诱导思维。比如脉浮紧,脉紧好理解些,因为阳明燥实(有形的大便阻滞)有可能表现为脉紧,但怎么跑到浮的?简单的解释是条文抬头说的,阳明中风,因为风气鼓荡。往深里再想一步,是三阳证,三阳证并不趋向于入里而现出脉沉。阳明燥屎,大便燥结有可能脉沉,但不会只有沉取,浮取、中取没有,而且阳明燥实证不可能现出特别虚弱的脉沉。而且是个纯三阳证,没有三阴证,意思是如果阳明燥热加燥屎,这股热已经伤到三阴的阴,那时候有可能脉沉,还有可能脉会弱下来;还有可能中取和浮取要么没有、要么很虚弱。那就是后世增加的增液承气汤证。

写书或讲课的时候只能讲一个,但是临床有各种变化,这就是要明其理的原因,如果不明白,永远只知道说的那一条。就像本条脉浮而紧,在切脉之下,至少中取肯定是实的。这种实象向外逼迫,使得轻取、浮取也跟着实起来。本条治证绝无可能是麻黄汤证那种脉浮紧。那种脉浮紧是浮取、轻取明显浮紧,中取明显减弱。本条的脉浮紧,中取还是实、紧。用俗话比喻,就是里面有燥屎、燥热,往外逼出的脉浮、实、紧。但是这些道理,按照祖师爷写书的习惯,暗藏其间,却不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