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这个条文跟上个条文属于并列条文,所犯症状不同,但是原理有某种近似。上犯了就发症状,没上犯就不发症状,或者上犯好了症状就消失。
- 上条热邪上犯影响脑袋,所以头疼;本条还是热邪上犯,不是头疼,是头晕。
- 上条犯胃,所以呕;本条不呕,能吃,没犯胃。
- 上条没犯咽部,本条犯了咽部。
- 相同之处是都犯肺了,所以都有咳嗽。
只是上逆的热邪祸害的地方不同。如果热邪上犯于肺的咳嗽好了,咽痛也就好了,因为背后是同一股邪气造成的。
这两条还有一点不同。条文一九七有热邪闭郁于里,使阳气不得外达的情况。在表无汗,因为闭郁的热邪令津液的输布也受阻了,表达为无汗。因为热邪的闭郁令阳气不得外达,所以四肢不温。本条却没有闭郁的论述,这点是需要鉴别的。
在开药的时候,用多大量开表的药、多大量开肺的药?因为这种热邪犯肺,没闭郁的话,也是用一些辛凉开散的方法把它散出去。只是闭郁重的时候,就会用一些更强的开散剂。表闭了,开散表;肺闭了,开散肺。闭的不严重,就用较为和缓的开散剂,重在“通”,令其通畅。其原理就是咱们常说的平衡法与通行法,堵的厉害就通的厉害;堵的不厉害就和缓的通。如果有这么一种情况,用寒凉折热的方法,意在平衡,没用通行的方法(不管是强通还是弱通),热被平掉了,机体能不能自己通畅起来?那就考验患者的自愈能力了。这就好比有两股敌人,你帮着机体清理了一路,另外一路身体自己能清理,那就能好。如果闭郁之邪身体自己通不开,病还好不了。就得又用平衡法,用寒凉药去折这个热;又用通行法帮着这股闭郁打开。
所以条文一九七和一九八还暗含了这么一种对比:是否需要用更强的开散力帮助其通行。其实不难思考,如果闭郁的重了,只用寒凉法,没用开散法,是有一定概率好不了。如果闭郁的很轻,用寒凉法一折,热折掉之后,大概率就自愈了。闭郁的很明显就会有很明显的外症,不会判断错误,一定会加上开散法。闭郁的不重,不确定需不需要加上温和的通行法,通常就加上,反正不会伤人。这种治疗思路是温病学说擅长的。
温病学说咱们主要是学赵老。赵老温病学把通法用的极为精妙,仅学几成就能提高临床能力。老话说不通则病,通则不病。各种闭郁是不通;不同的病位,不同的病性的闭郁是不通;各种运行不畅也是不通。虚证能造成不通;实证也能造成不通;虚实夹杂更能造成不通。所以咱们从这个角度思维,仅从通的思路就可以去解释所有的疾病,并且治则有效。
针灸治证更是在“通”上下足了功夫,不管治虚证还是实证,调动自身之力,让强的去弱的地方,让弱的得到强的弥补,令机体通过通而达成平衡,从而实现平衡、通畅。所以各家学说都有其可借鉴的视角。比如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是从气机循环的角度展开对所有疾病的探讨。六经学说从人体功能总成的角度来探讨所有的疾病。藏腑学说,是从单一藏腑、单一功能的角度辨证施治各种疾病。每学一门学说,增加了一种视角,不仅是学到一些不同的治法。所以学习不同的学术体系,如果是从增加视角这个角度,将发现没有那么多矛盾。反之,如果仅从谁擅长治什么病的角度;仅从谁高谁低,那不同的学说就像一张迷网,进去就很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