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03 阳明热退津液稍欠

二0三、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康本: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者,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

这条宋本一多半都是小注,把小注硬插到原文的语境中,会使得思绪困难,所以本条看康本的条文。

原文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阳明病出汗多了,自己出汗,又用了发汗法,伤津液了。热虽然退掉了,还伤着津液。后面要么养津液,要么自己恢复。最简单恢复津液的方法,吃梨或喝梨水,几天就好了。至于本条的情况,病好了,津液没恢复,邪气退了正气没跟上来。不了了者,六日愈,六日不愈就十二日。

病已差,尚微烦不了者”后面加小注“此必大便鞭故也”,明显是整理思绪。因为条文后面已经说了“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这段小注也极为明显是在整理思路。因为语意表达明显跟伤寒论原文不是一个风格。意思是问患者一天小便几次,如果小便次数多起来了,说明津液恢复了。要是没津液或津液被阻滞,还会小便少。通过小便恢复间接判断津液恢复,间接判断大便即将改善,这么个思路。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祖师爷表达,可能就几个字:小便利,必自愈。

临床遇见这种情况,一定是经过前期的治疗,基本治好了,还剩点津液不够。就算多喝点水,都有助于津液恢复。因为已经没病了,喝的水自身能转化为津液。而阳明病的患者,也不会出现渴感差,不爱喝水的情况。这个条文是在说理。

再说点关于学习思路的内容,对于学习后面的课非常重要。太阳篇占了伤寒论接近一半,所以讲太阳篇的时候,每条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而事实上,经典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意思。学一年、十年、三十年都能从中领悟出不同深度的含义来,一旦把他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结论,后面就都堵上了。于是从阳明篇开始,讲解的方式和思路略有变化,不再倾向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倾向于给出多线索的思维的可能性。给出一种整理思绪,整理多线索思路的一种思维方法。而且在阳明篇的条文中,也能清晰的看出祖师爷在这方面的提示。一个条文可能有很多种解释,可能是很多种不同的病。所以既然祖师爷的表达方式都变化了,所以咱们的讲课方式也跟着变化。但是这可能会造成一些学员的理解困难,所以在此提示一下。

咱们的教学初衷不是创新,不是发明创造,更不是创造一个标准。只不过在重复、整理、翻译,让现代人更容易看懂古人的思想。所以主要精力其实是放在怎么减少理解中的误差,怎么减少沟通中的成本,以此为基础,才是理论框架和思维方法的建立。所以减少误解,便于沟通是我这套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