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九、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鞭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
康本:
阳明病。潮热。小便微鞕者。可与小承气汤。(注: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康本的“小便微鞕者”肯定不对,小便不可能硬,应该是大便。从语境上看,“微鞕”用小承气汤好像更合逻辑,因为不是大便燥结好几天。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就像第一句,到底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是大便微硬,又不是硬的拉不出来。祖师爷给出解答,弄不清楚就先用小承气汤试一试,服用后肚子叽里咕噜开始放屁,但是大便还排不出来,再用大承气汤“乃可攻之”。但用小承气汤一试,发现“不转矢气”就是没放屁,大便也是前硬后溏,这就不是承气汤证,是太阴证,不能攻“不可攻之”。太阴有虚证,用了攻法会造成腹胀,影响胃口吃不下饭,还可能造成呕吐、恶心。“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被误攻,更加虚弱。脾胃虚弱运化不足,腹胀,吃不下饭。这时候因为运化力不足,身体缺水,所以想喝水,但是一喝水还化不开就吐。不仅是喝水吐,吃了饭也会恶心呕吐,“不能食”还指没胃口。可能是没胃口或吃了饭不舒服,甚至吐。大承气汤攻完后呕吐证,先前提到过。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之后患者又出现发热、大便硬,肚子里叽里咕噜有放屁,这时候可以攻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症状,也不能攻。为什么不转矢气、大便不硬、不发热,不敢攻?因为出了阳明才能攻,如果还是太阴病,不敢攻。比如太阴病也有可能发热,再攻一下更受损。太阴伤久之后,津液亏虚,出现大便干,马上就会转入或者已经转入少阴,这时候更不能攻。太阴病、少阴病伤了阳气都有可能出现发烧,这也不能攻。只有太阴出阳明了才可以攻。
注意一下条文的语境,貌似很容易就从太阴出阳明了,实际临床如果是久病太阴病,没那么容易。这个条文要表达的是什么情况?是阳明病开始影响太阴功能了,不是太阴久病。真正的太阴损伤不严重,才有可能迅速的从太阴转出阳明。做一个类比理解,就像太阳病也能造成咳嗽、喘,肺家的种种症状,肺本身的功能没受损,只是太阳病影响其功能的一时受损,所以只要太阳病好了,肺病就好了。就好比国力很强盛,受了自然灾害就能救得了灾,能迅速的重新组织生产,三阳病就是各种灾害,三阴就是国力。按这个比喻,本条太阴病属于国力很强盛,农业也很发达,但是闹蝗灾了,自然有办法处理,不会造成大面积减产,即便有减产,也有储备,但庄稼确实让蝗虫祸害了。这就是太阴的功能受到影响,而太阴本身没有受损。
如果仅凭症状规律来判断是太阴病,那么此时的太阴病是仅仅功能受损,还是根本受损?有时候仅看症状规律还判断不出来,因为都有可能出现便溏、胀满不能食、呕、吐、哕等等症状,这时候就要合参。合参的方法很多,看气色、脉象、手的血色、舌象,都能判断出是不是一个沉久深的毛病。如果手象、脉象、舌象、面色都不支持是一个沉重的毛病,即便太阴病的症状规律凑齐了,也是个好治的太阴病,是没有根本损伤的太阴病。用来帮你判断这个病好治难治。
举个具体的例子,确定是太阴病,有太阴病的症状规律。看下舌头、唇色。
- 舌质。均匀的好治;舌质斑驳、坑坑洼洼的难治,说明对脾胃的损伤时间长了。
- 唇色。均匀,哪怕颜色淡一些,或者略微发灰,但是颜色均匀就好治。如果唇色斑驳,有地方色暗、有地方色淡,混杂就不好治,一定是时间久了的。
- 面色。形状和颜色都不容易改变,比较迟钝。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岁数大的患者,治的再好面色也不可能跟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所以面色给出的信息是经过长时间缓慢积累、迟钝的信息,当其改变的时候,自然也很慢,而且还具备年龄特征。
唇象和舌象比面象敏感,脉象又比唇象和舌象更敏感,更容易反应近期治疗后的变化。所以通过各种外象诊断信息的敏感与迟钝,就可以构建起一套诊断体系。这样你的诊断方法就有了时间坐标,来判断哪些信息需要治很久,哪些能较快解决;哪些是新问题,哪些是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