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10 211 阳明篇有死证

二一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二一一、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康本: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注:郑声,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在康本上,条文二一0是两个条文,宋本中合为一个条文。

这两个条文,抬头没写“阳明病”,甚至都没有“伤寒”二字。那该如何理解条文的抬头呢?六经抬头、伤寒抬头、没抬头。关于这点我给大家一个参照。最好理解的是有六经抬头的,比如“阳明病”,祖师爷明确说明这个患者要么是阳明病,要么是阳明病的兼症。以伤寒抬头,说明这个病情各经都有可能,哪一经不好说;或者各种病性都有可能,要根据具体的患者具体分析。没有抬头的,就像本条,则是偏重于说理,这个理在哪里适用、哪里不适用就需要自己思考了。

就像本条“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如果只从表面字义来看:眼睛发直,开始胡说八道,喘、呼吸困难、胀满或者拉稀就会死。肯定不能这么判断。只要见到直视谵语、喘的一定会死,肯定不是的。这样的条文放在阳明篇里,肯定首先考虑阳明证出现的情况,可是抬头又没写阳明病,言外之意,其他各经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被称为重症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用的合适的道理。“阳明无死证”就是这样的话,本条就明确说明阳明有死证。那“阳明无死证”怎么理解?咱们给出一种理解:阳明病没有三阴证,三阴不虚,是相当不容易死。但是非要往死里折腾,也会有生命危险。

本条说的“直视”,说明双眼已经没有津液去濡养,呆滞了。“谵语”表达的意思是神志不清。神志不清也分实证和虚证。就像上条说的“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设是实证的阳明证,出现的是谵语。热邪严重伤阴,阴气骤绝,突然阴气断了,这么死的。这么一想就理解了,这个毛病放到今天很不容易死,因为医院有输血、输液、强行退热的方法。

用卫气营血学说解释一下,此时的阳明实热已经把营分、血分伤的一塌糊涂了,属于一再延误治疗。还有种可能性——恶性传染病,这种病传变极快,就是瘟疫、热疫。如果不是温热证的恶性传染病,就靠干耗把阳明证耗死,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耗不死或经过治疗,热就慢慢退掉了,于是“脉自和者不死”。就像条文二一一说的,本来患者就汗多,又给重度发汗,又伤津液又伤阳,所以“亡其阳,谵语”,脉的跳动已经接续不上阴阳了,所以“脉短者死”。用大白话说,脉跳动一下,心跳一下,都不能往全身输布津液和阳气了,“脉短者死”。脉书上说雀啄脉属死脉,就是因为此时的心跳、脉动不能输送阴阳,属阴阳已绝。在古代,像这种严重脱水,很危险,现在有输液的技术,一输液就好了。但现在普遍过度输液,凡事不可太过,太过和不及都是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