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看着有点乱,但其实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热在经、在气,不在腑,所以下之无效。不但无效,还容易将热向里内陷,或是进一步伤津液。热不在肠,用了下法难免拉稀,伤津液。条文说“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错用下法之后,热结于里,阳气不得外达,手足逆冷。热结于里,津液全身奉送也受到了阻滞,所以只有额上生汗。用大白话说,同样是阳明的热,所犯部位不同。就拿阳明的内外来说,阳明的肠道之内称为阳明的内。阳明的经、阳明的气相对于肠道来说在外面。现在这股热在外面灼烧,却往里攻肠道,热还有往里引线的可能性。结果全身往外弥散的那股热在里结住了,变成了外面有股热在烧,里面有股热在结。一结住津液运行出问题,阳气通行出问题,虽然一身热,但是手足冷。本来应该是全身汗出,现在只有额上汗出。所以条文称“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个热有往肠道里结住的倾向了,那就是误用下法,也能把一个白虎汤证下成承气汤证。如果还是全身出汗,还是白虎汤证,就还用白虎汤。所以条文隐去了一层没有表达的意思,如果已经结在肠道里,也有腑热,肠道也有结热,那就看情况是下热、还是下燥屎、还是一块下,根据情况来判断。
像这种白虎汤证误用下法,出现了“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只是变化之一,说明把阳气给郁结住了。能郁结阳气,就可能因为不同人的体质特点有不同的郁结。如果结出血,就能联系上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那些条文了。如果真的结出燥屎,攻下就攻燥屎。“遗尿”如果结在水道,这时候会被西医查出各种膀胱炎、肾炎之类的毛病,后面条文就讲了:猪苓汤主之。其他的可能性,大家自己脑补。
本条属误下,误下能造成这种情况,就知道患者自己病情传变也有可能造成这些情况。这么看伤寒论条文,其变化联系无穷尽。甚至都诞生了一个温病的流派来研究这种热的变化。比如热结于里向外逼迫,还有可能大汗出;郁结之气上逆还有可能恶心呕吐。脸红、口不仁,面垢都是热造成的,只是弥散性的热、还是郁结的热、上逆的热、跟其他邪气相混杂勾结的热。热又如何传到其他不同病位的,按六经分、按藏腑分、按卫气营血分,反正都是热。本条症状虽然错综复杂,乱七八糟,背后的病机却极为简单,就是一股热邪四处为祸。阻滞了肌肉于是身重难以转侧;阻滞了腑气、中气所以腹满;热盛侵扰神志,所以谵语。
本条的难点在于临床中有一些白虎汤证,也会出现一~三天不大便,于是会被理解为承气汤证。这样的医案也能看到。临床鉴别稍微细心一些,不是很困难。咱们经常通过如下方式鉴别白虎汤与承气汤证。注意,说的是道理,通过道理来分析那些症状,而不是直接用症状区别方剂。
白虎汤的热是弥散全身的在气、在经的热,不是结于肠道的热。在患者刚得白虎汤证的时候,这股热还没有反复蒸腾津液、蒸腾水谷精微,热灼烧津液、热灼烧水谷精微化湿的情况还没出现,所以舌苔应该比承气汤证干净。而承气汤证一开始就出现了有形的燥结,燥屎,所以承气汤证的舌苔不干净,偏垢、偏厚、偏燥。拖三四天后,白虎的热蒸腾津液,舌苔也会变厚、变垢。但是三四天之后,承气汤证的那些腑证就会明显起来,也不会弄错。这就是为什么要明白道理。如果只看舌苔干净就对应白虎汤,舌苔厚浊就对应承气汤,万一以前舌苔就不干净呢。
本条语境,患者出现了口不仁、面垢、谵语,已经不是一两天的毛病了。如果是承气汤证,腑证就会明显起来,不会辨错。如果又有在气、在经的热,又有腑道的热怎么办?一起处理。白虎汤合承气汤。
另外看脉,不断鼓动弥散的热,表现的脉象也是这种象。在内燥屎闭结的脉,会呈现闭结之象。通常用脉洪和脉紧来解释。但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脉洪的白虎汤和脉紧的承气汤,只盯着症状和脉,视野窄了。举例,如果脉洪,洪中带弦,弦中带滑,就没法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思路尽快抛弃。如果咱们的思路重点是放在理上,脉象的变化由洪脉往弦滑走,立刻就会想到弦滑脉至少有要闭结的倾向。又过了半天或一天,弦滑脉要变成弦紧脉、紧脉,就知道这股热要闭结了。反之,如果洪兼滑的脉要变成洪兼散的脉,就肯定不会闭结,不会化为承气汤燥屎证。至少在概率上会极大降低,因为临床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数。把握好当下的变化,又能及时跟上未来的变数就行了。这就需要理论的指导,只靠症状对应、脉象对应、一一对应就跟不上复杂变化的人体病情。
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因为热,都会现出一大堆热证的共性,在共性上不好判断,比如都会出现口干、口渴、心烦,或是腹满、腹胀。白虎证时间长了,二~四天后,舌苔也会厚、垢。本条说的面垢,承气汤证也能出现,因为污浊之气上犯于面,这也不难理解。所以仅从这些分不出在经、在腑。这也是祖师爷设置本条文的用意所在。
“三阳合病”是阳明的热影响了三阳,影响太阳和少阳,并非有太阳或少阳的兼症,太阳和少阳更不是主证,所以无需使用三阳合方。就比如白虎汤证的热是弥散于经气的热,有可能出现口干,但是对腑道的影响较轻,不容易出现口苦。再比如经热壅滞,会出现身重难以转侧,但不容易出现两胁疼痛。如果出现了少阳经脉循经的症状,就合上少阳方。依理变化运用。
并不是白虎汤证误用了承气汤攻下,就一定会出现如上所说的坏病。也有一定概率,腑道的热一撤,气分的热也减轻了,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更容易实现了。所以各种变化,条文永远只能说其中的一种。怎么看待条文?条文是用来举一反三,启发思维的,不仅仅可以直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