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21 桅子豉汤理法运用

二二一、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栀子豉汤的功效,之前已讲过。本条症状描述,几乎跟白虎汤证、承气汤证没区别,就“心中懊憹。舌上胎者”不一样。难道仅凭着两个不一样的症状就开栀子豉汤?显然不是。所以说不能对症状,得理解其背后道理。

阳明经的主体方子就三个:白虎汤、承气汤、栀子豉汤。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热盛,其证主要在热,哪怕出现郁也是热造成的;而栀子豉汤其证在郁热,所以治在通散、透散。承气汤是寒凉攻下;白虎汤是大寒折热。根据此理的差别就能判断出如何用栀子豉汤。发现有热,但是热势不盛,并且也没有燥屎的依据。就发病部位而言,条文明确“客气动膈”,说明郁热在中焦和上焦,或中上焦,所以也被解释为热扰胸隔,所以其发病规律也在上焦或中焦的症状,而不见下焦症状。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旨在把这股郁结之热转开、散开,所以咱们做比喻,栀子豉汤好比是伤寒学派的透热转气方。条文也对这种郁热做了一定描述,比如“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因为郁热用发汗法治不了,只能徒伤津液,津液一伤显得更热。条文还说“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本来就是个郁热证,还用温热法治,肯定不合适,热上加热。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不是实热,用下法后胃中空虚。字面意思是不能下,下了胃肠就空了。其实另外一层意思更准确:胃肠道里本来就没燥屎,没得下。

客气动膈,心中懊憹”,不把它理解成是下之后造成的。客气就是邪气。邪气郁扰心隔,所以心中懊憹,又不是特别强烈的热,就不会大烦大燥,是一种心神不宁、颠三倒四的感觉。因为是郁热,所以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情志上的郁滞不畅。所以能够看到本方用来调治情志病的案例,比如胡思乱想、焦虑失眠。这些情志失调是因为虚热扰心造成的。其他病机的情志病,本方无效。

脉浮而紧”意在强调这股虚热的郁滞影响了上焦。临床此证并非都是脉浮紧,不像麻黄汤证,脉浮紧是标配。栀子豉汤经常还能看到虚象或郁象的脉。遇见这种情况,多查案例,查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栀子豉汤的案例,看是怎么说脉的。这样不用自己一个个去经历,也可以积累脉法的经验。还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线索,去搜索、查阅学习。还有可能是什么脉?热证的脉比如数脉、滑脉、滑数脉。

从条文中看到的描述有口苦、胃中空虚、腹满。此方经常用来治胃病,胃脘不适。

栀子豉汤的失眠证,经常把栀子豉汤和酸枣仁汤合用,可以增加一些效率。这是热不盛,有一些虚热、郁热致使失眠。如果大热,此方无效。

条文提到了“心中懊憹”,虚热扰心,症状发于心。像这种心脏难受,去医院可能都查不出原因。因为只是郁热扰心,无有形病变,心电图可能都不见异常。郁热扰心,“心中懊憹”,郁热扰于心隔,那就能想到治疗胸闷气短。反正是这股郁热影响了上焦和中焦,症状可能变化多端。只要抓住这股郁热,就用栀子豉汤。案例很多,比如治胃脘不适、胃里嘈杂、胃里反酸,甚至包括食道的症状,查阅几十个,看过之后一定对此方、此症有了深入了解,用之则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