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24 误利水 正邪虚实的思考

二二四、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本条字面语义简单。阳明燥热症,汗出多津液伤了,不要用更伤津液的方法,以猪苓汤为例,利水、利小便会更伤津液。

以此条文做更多的思考,比如利小便伤了津液不行,那发汗伤了津液也不行,或者攻法造成下利拉稀伤津液也不行。那就需要整合一下之前学过的条文方剂,哪些方法会强行发汗、强行利小便,或者造成拉稀。哪些方法表面看着是发表法,但不会造成明显的出汗。或是有些治法是需要通利水道的,但是这些通利水道的药不会造成津液的丧失。说的更明确一些,即便加了猪苓、泽泻、茯苓这种药,但是药量控制的比较弱,不会明显排尿,丧失津液。

临床中会遇见这种情况,津液不足或是阴不足,可是津液输布又受到阻滞,要给通调津液却又不能伤到津液,两头为难。那时候就通过配伍或控制药量大小,或是选择不同药物,达到既不能消耗津液,又能通行津液。同样发汗法也是这个道理。即便用了发汗剂,最佳的发汗症状表现是就出了薄薄的一点汗。可能临床有时达不到这个最佳状态,经常出的汗会比一点还多些,病也解了,但是会消耗一点津液。有的时候又希望表证解的快一点,达到快速解表的目的。凡是快速的,肯定更多的消耗正气。

本条显然没那么复杂,就是个阳明证,阳明燥热,津液不够了,该治燥热,不要利水、利尿、发汗。阅读这个条文也不能太刻板的看待条文表达,比如阳明病有多汗、口渴的症状。三个信息:阳明病、汗多、口渴,就一定不能用猪苓汤吗?肯定也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直接生硬的套用,这种条文不可套用,虽然有的条文可以。咱们可以反向搜索案例。学习方法可以正向印证,也可以反向印证。比如就搜猪苓汤的案例,是否猪苓汤的案例绝对不能出现多汗、绝对没有多汗?显然不是,能搜到多汗的猪苓汤案例。

讲课的时候只能抓住一个要点,但是这个要点不是呆板生硬,每次都必须那么套用。讲这一个点是为了明白背后的理,而能举一反三,变化运用。以条文为启发,展开思路推演,去查医案,医案又能给新的启发,进一步完善推演。比如搜猪苓汤证,能搜出用猪苓汤治下利拉稀的,拉稀也能丧失津液,就像多汗丧失津液一样。每次从不同的思维线索去寻找构建。这个线索只是一个线索,不要用这个线索去否定别的线索,否则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束缚住。就像刚才说的,用猪苓汤治拉稀,一定是因为此证不能正常的通过小便排水,水走肠道拉稀。治法自然是把水道郁堵处理掉,郁堵的性质就是水热互结阻滞水道、阻滞膀胱。这就是为什么反复强调,不要以症状为中心思考,而是思考症状背后的病机病理。

症状如是,药也是这个道理。阿胶,有种解释是阿胶能止血,所以用猪苓汤治尿路结石,防止出血。这种解释有道理,也可以这么用,但并非唯一的解释,唯一的线索。还有别的线索,比如能查到猪苓汤治急性肾炎的案例。思路不会盯着“肾炎”,一定是因为水热互结造成的肾或膀胱的功能异常,这时候阿胶的作用就是固阴,防止热进一步伤肾阴,那么其功效就不是止血。

还可以接着领悟,比如猪苓汤证固阴,保阴用阿胶,为什么不用地黄?显然地黄会蓄水,是补水的,此证本来就蓄水了,所以不用地黄。这般思考的过程就是在领悟药性。所以才能做到闭门造车,天下合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