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57 人非医神 岂能无错

二五七、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本条语境再现一个临床证治的过程。病人发热,脉浮数七八天,用了下法后,热没退尽,还有点余热,表现为“消谷善饥”,脉还是数的。以前讲过,热势极盛,热而壅滞,不能食。热势不盛,消谷善饥,因为脾胃、肠道、气机没有被壅滞住,多余出来的热表现为能吃。然后又过了六七天,又不大便了,这时候不是承气汤证,是抵当汤证,是瘀血造成的。

瘀血是不是用了攻下法之后,患者还有些余热未解,这时候已经有瘀血了,于是这点余热和瘀血相互勾结为抵当汤证。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热经下法后没解尽,热结化瘀,瘀血是热造成的。是哪种情况?以方测证,看抵当汤的方子。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本方是以攻瘀为主,不是以清热为主。如果是热邪过盛,热邪化出的瘀血,可以选择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里有芒硝,但是攻瘀血的力量不是很强,只有一味桃仁。

再思考一个问题。就像本条说的这种情况,先用了下法后,余热未尽,如果这个时候患者已经有瘀血了,却很不容易诊断出来。有这种可能,症状不是很明显,所以没治瘀血,又过了六七天,才发现是瘀血证,因为那个时候症状明显起来。像这种症状不明显,诊断不出来,但确实有这个证了,这种情况在临床中会遇见。

就像先前讲的一个案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初诊时表现是小青龙汤证,服用后有效,可是之后还咳嗽有痰,复诊时已经变成射干麻黄汤证了。实际上初诊时已经有射干麻黄汤证,但是症状不明显,误判为小青龙汤证,大方向对,细节不太合适,所以虽有效,不能痊愈。在我复诊的时候,第二天已经是明确的射干麻黄汤证了,但是头一天看不出来。

之前还讲过一个案例。就用这些之前讲过的案例,以不同的切入点,反复学习,这样学习起来更容易些。那个案例是血鼓。腹胀如鼓,是瘀血证,但是一点瘀血的信息都看不出来,到最后也没看出是瘀血证。可是试过其他所有各种方法了,既然都不行,就只剩瘀血这一种可能性了。按瘀血治,腹胀消下去了。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十分之一不到,可是就会时不时遇到这种主证信息不显的。每年有一两个吧。临床遇见,只有通过之前服药之后的效果,思考纠偏。临床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才有祖师爷那句“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本条是在演示阳明热证和阳明瘀血证的病性传变,以此为例,大家品一品病性的传变。然后再把病位、病性的传变加进去,再把病位病性的虚实正邪传变加进去,这个体系就日趋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