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补充金匮黄疸篇

金匮要略黄瘅篇,其中的一些方剂,之前略提了一下,插在阳明篇收尾的发黄证,把金匮黄疸篇稍微捋一下。

  •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黄疸篇开篇就提到了脾有瘀热而脉浮缓的发黄证。注意祖师爷的表达“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瘀热是黄疸的病因。这里要特别注明一下,咱们对瘀热的定义不是这个条文上的定义。本条文显然是在讲脾被热所瘀。而咱们使用“瘀”的时候,更加狭义化,把它的意思狭义的定义为跟血相关的瘀。所以当咱们使用“瘀热”的时候,指的是血瘀化热或血瘀和热并结。

还是那句话,看谁的书,就按谁的定义理解,千万不能以自己的定义理解另一个作者的定义,否则会理解混乱产生误解。中医是效法天地运行法则而建立的医学体系,天地法则本无标准,无标准何来标准定义。所有的标准定义,都是人为设置,为了方便和沟通。

  •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第二条讲了一些脉证的相参。“趺阳脉紧而数”,此处的趺阳脉化为自己的理解,用于手腕脉的判断,原文很有可能不是手腕脉。右关脉出现了紧而数。之后对脉紧而数做的解释,咱们看来就有点混乱。“数则为热”好理解,“紧则为寒”,同一个趺阳脉指定的病位,怎么又热又寒,就理解不清楚了。这样的条文该怎么理解?以你的理法体系能够自洽的去理解。不要硬解、强解,也无需硬追求祖师爷的原意,因为追不到。没标准,能理法圆融就能用,能用就行。而不要纠结哪种解释才是仲景本意、金匮正宗,不浪费精力。

比如这条的紧数之脉发于黄疸,不止一种解释可以理论自洽。比如把它解释为因寒而化热的黄疸证。因寒而化热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比如四逆汤证、附子理中汤证。明明是个寒证,却现出一派热象,比如舌红、口干、烦躁,但本质是寒证。另外一种解释,是热闭郁了阳气化为寒,热邪停滞而阳气不达显得寒,这种证临床中也常见。临床中的黄疸确实有热证黄疸、寒证黄疸。寒能化出热,或是相反热化出寒象。这些思维是病性的传变,其背后的理论框架是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

  •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

顺后的条文紧接着提到了“谷瘅”,就是吃饭不能克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不是润养全身,而是发为黄疸,名曰谷瘅。条文描述谷疸:尺脉浮,脾脉紧。脾脉紧说明脾的运化吸收生成造化能力受到了影响、阻滞。而尺脉又浮,尺对应肾,本应该藏,现在不藏而浮,条文称为“风”。“风寒相搏,食谷即眩”吃了饭会头晕,因为脾脉运化不动,肾气还外越,这毛病不轻。运化之力受困,收藏之力不灵。号右关脾脉是号运化力,号右尺肾脉是号收藏力。脾脉号脾脏,尺脉号肾脏,范围就窄了。在这么一个肾气难藏,中土难运化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吃了饭就头晕,还不消化“谷气不消”,那就会水谷精微或食物停留于胃肠道,化为湿浊之气。“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所谓谷疸是指患者消化吸收、运化排出食物糟粕的整体能力不行了,所以是个麻烦的病。治这种病,没有一个绝对的单一对应的方法,要不断的恢复少阴和太阴,恢复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脾和肾,以及各藏。因为病至少阴,已经不可能是单藏的病了。还有藏腑学说,也是不能拆开用的。

  •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提到了酒疸、女劳疸,这些概念之前讲过,不细说了。女劳疸是房事过劳造成的身体衰弱而化为黄疸。治黄疸也只是治标,黄能退掉,房事过劳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还得慢慢治。酒疸也是,不减酒量,不停酒,那也治不好。所以女劳疸和酒疸,不是中医辨证的病因起的名,是引发这个病的不良习惯起的名字。所以表现出的症状规律并非像条文说的那么绝对。条文只是举例供举一反三。千万不能局限似的理解为女劳疸就是条文说的那些症状“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酒疸亦如是。之后的条文对酒疸、谷疸做了更多的描述。

  •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比如下个条文说“欲作谷瘅”就知道这个患者马上要得谷疸了,因为吃饭不能吃多,吃多就头晕、心烦、小便难。脉还是迟脉,迟脉代表气血运行缓滞的象。这是虚证,运化不开,吸收不掉,用下法当然治不了,“虽下之,腹满如故”,通过这句话也知道大便也不太通畅。“腹满如故”大便肯定不通畅。

  •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瘅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能鼓荡人体的热,所以酒疸会发出一大堆热的症状,发黄了称之为酒疸。不发黄,伤于酒,该怎么治还怎么治。关键是控制饮酒量,否则治不好。既然化为酒疸了,症状规律是发黄,肯定还有黄疸证的规律症状,小便不太通“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酒疸经常表现出各种热象或热证。比如上个条文说心中热、足下热等热象,也可能不表现这些症状,表现为“腹满欲吐,鼻燥”,背后的病因是一样的。条文还提到了“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这就是举例,举一反三。意思是当酒疸湿热在上焦的时候,得治上焦的湿热;如果湿热在下焦,得治下焦的湿热。哪个重先治哪个。不一定非得用吐法或下法,只是以此为例。如果这股热湿或湿热犯了中焦、上焦。那就称之为“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用吐法。治中上焦的湿热或热湿。

  • 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下个条文就说用下法治。但是下法用多了之后反倒出现一种症状,起名为“黑疸”,眼睛、脸、甚至大便都是黑的。说明单用下法也治不了这个病。可以择机而下之,一直下也治不好这个病,也没能把湿热给清掉。热在不断灼烧,一开始会发黄,烧的更狠会发黑,所以下法久用伤人。还有种可能性是下法用错了,条文说是“其脉浮弱”,脉浮不该用下法。

  • 师曰:病黄瘅,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之后的条文又提到热证黄疸的“火劫其汗,两热所得,从湿得之”。按咱们的表达方式,这是个热湿证的黄疸,一身尽发热而黄,肚子热,里面热,当下之。能用下法治的黄疸并不严重。阳明证的黄疸。之前说的好几个条文就不是阳明证的黄疸了。比如酒疸、女劳疸,甚至酒疸变成了黑疸,黑中见黄,那就是久病久损了,得十几年、几十年的酗酒经历。

  •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下个条文说了脉沉的黄疸,说明这个病位更偏于里。“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说明一股湿热或热湿邪气影响了水道。这种肯定得通小便,后面就有茵陈五苓散。黄退了之后,如果没毛病了,那还是三阳证。如果是三阴证,兼见热湿或湿热阻滞水道的黄疸,治完之后还得治三阴证。

之后条文又提到了伤阴证的黄疸。三阴之阴受伤,兼发黄疸。既然提到阴受伤的黄疸,就能想到阳受伤的黄疸。条文的提示非常简单。“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舌头都萎缩了,知道伤阴了。一看某个患者舌头又瘦又小还发黄疸证,舌头瘦小必有阴虚,只是当前是否治阴虚,随主证而处理。一个瘦小的舌头,要治到恢复正常大小,相当不容易,一剂之二剂已就别想了。

  • 黄瘅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然后祖师爷又提到了黄疸的病程,以十八天为期,治十日以上,就该见到明显的效果。反之,如果没什么效果,反而加重为难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如果是三阳证的黄疸,必不会超过十八天。十几天就一定好了,轻证都用不了那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是考虑到有三阴证,但是不严重的黄疸证。有严重的三阴证,兼发黄疸证,就是本条说的超过十天为难治。

  •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马上有这么一个条文。出现口渴的比较难治,不渴的相对好治。因为已入三阴,津液还够,或者说津液被损耗的比较少,阴被损耗的比较少。由此而难治可知,三阴的伤阴证,渴伤的更狠,不渴伤的轻一点,这以前讲过。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讲如何解构伤寒论里的名词。此处的阴部和阳部指病位的阴位和阳位,阳为表,阴为里。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瘅可治”。如果注意力放在思维过程上,这句话就不仅仅能用于黄疸。太阴病、少阴病都可见渴和不渴两种情况。哪个好治,哪个难治?就可依循得出判断。比如这个不渴背后是因为津液、阴伤的不严重,显然治疗起来容易。如果不渴是湿气阻滞的很严重,那得治湿气,治到渴才是见好,这时候的渴又是机体运化能力提升的表现。如果是热邪伤津液伤到口渴,邪热退掉就不渴了。所以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永远得两者之间结合着考虑,正与邪、虚与实,这就是阴阳观。有时候一极不好理解,可以从相反的一极来理解。

就像中医群的班长替大家问了一个问题:怎么理解燥。可以从燥的反面来理解,燥的反面是湿,这是一组阴阳关系。从正邪的角度,这也是阴阳关系,不理解正气的燥,可以学习推演邪气的燥,太过的时候是邪气,没太过的时候是正气。邪气干的活差不多就是正气干的活,只不过太过。太过则为邪,不足则为虚。详细的讲解可以查中医问答群的资料库。

后面黄疸篇带方子的条文,之前都提到过。理已经讲过,用自己去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