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痰-当“攻痰”遇上“阴亏”

学生:有时候攻痰湿,发现阴不足,但加点养阴药,又化不开。此时是不是只能慢慢调整药量的比例呢?

淼师:这个问题咱们只能从几个可能性来展开,因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咱们讲其中的两个点,然后大伙儿举一反三的去领悟。

1. 虽然你的治法是对的,但是有些病情本身就会遇见矛盾,只能慢慢化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明显改善的。此时就特别考验你的耐性,如果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可能会认为自己治错了。实际上你治对了,患者得的就是这种难治的病。 2. 攻消造成阴虚,养阴又化滞。这种情况,你可以通过改变养阴的方法化解。如果用了地黄淤住了,就换成既有通行力又能养阴的方法、或养阴又不滞的方法。比如大名鼎鼎的石斛,尤其是鲜的石斛,价格比干石斛便宜,而且效果好。石斛是很难得的一味有通行力的养阴药,虽然通行力很弱,单靠它通行是不行。但至少它不滞,养阴而不滞的药很珍贵。这种药还有白芍,白芍再配赤芍就更加不滞了。

这种情况的内在原理是,本来身体应该存的是真阴,而当前存的阴里混入一半邪气,而且藏的很结实,通行法一时通不开,补法一补反而邪气更盛,形成了一个困局。应对的策略就是不断的通行,就像换水,不断补进去新水,然后让旧水出来。

换水的时候阴的总量没有增加,所以开始不会出现明显的阴虚症状改善。但随着不断的排邪补阴,邪气占得比例逐渐减少。减少到某个点,患者得阴虚改善就会表现外在症状。而在他外在症状改善之前,你一定可以通过脉色症合参的方式发现病情的改善。

虽然有可能患者的痛苦一点都没改善,比如患者的细脉变得充盈,而舌象的厚腻还没改善,症状没改善,你也能判断他在改善,坚持治疗一定会好。所以临床中要脉色症合参。如果只盯着某一个象,常常无法判断治疗有效无效。

比如,因为攻邪后出现了一些伤阴的迹象,表现为舌头更干了,但同时你发现他的皮肤不干了,大便的干燥程度也改善了。这么整体收集信息之后,你会恍然大悟:这种情况原来是因为他津液虽然有所回头,但是还不足以保证全身的供应,某些地方先用了,另一些地方还用不上。

再比如,有种比较常见情况,就是用攻邪药后拉稀,也就是通过往肠道里输送津液的方式来排邪。于是上焦津液常常就不够了,现出鼻子干、眼干、舌头干、嘴干诸多燥象。此时判断伤阴与否,就得通过脉象,而非只看症状。如果脉象发现没有伤阴,治法就是继续帮助排邪,而非见燥治燥。如果脉象发现伤阴了,就改扶正,增加一些津液。

如果用了巩固津液的方法,他仍然拉稀,这种情况是他身体自行的选择。咱们也不做干涉,因为排邪到一定程度,随着正气的不断消耗,身体感受邪气的能力会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会自行停止。然后等到正气恢复足了,再进行下一轮排邪。

由此引出一个咱们常说的概念——咱们做医生的,永远要随着病人的情况做一个辅助者,而非主导者。人体如此复杂,咱们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人体的规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用主导者的思维治不了那些错综复杂的毛病。所以主导者这个位置,咱们医生做不得。

再补充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如果患者一直拉稀,本来无邪可排了,但由于形成了身体的惯性,而破坏了自身的固摄力,这种情况就得按脱证治。因为此时的下利(或出汗、或发热)不是在排邪,而是在损耗根本元气,此时就得先止脱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