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证为何“见脉浮则愈”

《伤寒论》条文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条文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本条为何少阴病见脉浮,就说明病要好呢?因为病势从里面出来了,战场从里层转到外层。理解条文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脉象。脉象是这个道理,症状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姨那个久病的风湿,本来是关节肿胀热疼,随着治疗出现了一个以前从未出现的症状——后背、脖子肌肉坚硬。出现太阳病的头项强痛也是里病出表的一种表现。

假如一个三阴久病的病人,以往从不出现太阳证的症状规律,治疗后却出现了,就是要病愈了。前提是得先排除虚阳外越(脱证)那种恶化的可能性。之所以要排除脱证,是因为脱证有时侯也会脉浮。那种脉浮不是欲愈,而是亡脱。

咱们反复说,凡事都有例外。三阴病,脉浮一定会好吗?不一定,脱证也脉浮。所以诊断一定要合参,单凭一诊一定有误。规律的脉象和规律症状有可能同时出现,但也有可能不同时出现。比如,我姨当前的脉是偏沉的,但是出现了太阳的症状。之前风湿特别严重的时候,由于风湿闭郁化热,此热造成肺脉和脾脉中间位置往浮取上顶,心脉也往浮取上顶。这种脉能诊断为心火盛吗?能诊断为外感吗?显然不能,此脉是闭郁生热引起的膨胀扩张之势。风、寒、湿造成的闭郁得很严重,会在关节、体表、肌肉、筋脉上闭出热结。再加上脏腑之气不通,就会现出膨胀扩张的脉象,即使有浮取,也不能诊断为表证。热势一消失,脉就沉下来,代表闭郁轻了。所以当把一个实证治成一个虚证,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了呢?单凭一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脉色症合参。脉色症合参的关键是理论分析。如果实在分析不出来,还可以观察他的饮食、睡眠、二便、精力、体力、情绪。

所以结合“项背强痛”、“两寸脉变弱”这两个信息,知道病情减轻了,而且是病出太阳。这就反映了上面两个条文的意思——三阴病脉浮,则渐愈。

条文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定要去分析它背后的意思。用句老话说就是“要把书读到无字之处”。你知道太阳证的症状规律,也知道“脉浮主表”,自然就能推理出这些结论了。只要你曾经推理过,临床用的时候,就能反映的过来。但是推理一遍肯定反映不过来,达成临床应答反映需要反复推理数遍。

关于条文,再补充一点:三阴症脉浮则愈的浮,并不会表现为太阳表证的那种浮象。意思是由原来沉的状态浮起来点(并非真的取到浮位的脉),就是病愈的表现。如果一个少阴病的病人,突然得了太阳的感冒,也有可能出现脉浮。这种情况总不能认为“脉浮则愈”吧。所以书中的文字常常不是一个绝对的意思,大家要仔细揣摩、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