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1 概说

太阴篇没法按条文讲,因为总共也没几个条文。临床所遇患者,用的最多的就是太阴病和少阴病的证治方法,可是条文偏偏却是如此简单。此处祖师爷的用意已聊过。想从一篇的内容讲清楚太阴病,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祖师爷索性把太阴病的治法掺杂于其他各篇之中。病至三阴,就很少单经论治了,除非是刚得的病,病比较简单。

如何定义太阴,从太阴的功能着手思考。先给出结论,再慢慢思考此结论。太阴的功能就是后天之本,被称为中气。伤寒一脉称之为胃气。胃气生则存,胃气败则亡。换个说法,能把食物和水分转化为自身的气血津液的能力,就是太阴的目的。并且能把气血津液往全身输布运化,送到所用之处,还能把使用之后的废物加以运化并排出体外。所以太阴的功能几乎无所不包,导致太阴要想实现其功能,必须各藏腑一起协同合作。如果用六经的思路,太阴也需要其余各经的辅助,才能发挥其功能。所以太阴发病的规律呈现变化多端,概率均等。可寒可热、可风可湿、可郁可瘀血、可见阳虚、可见阴虚。气风燥热属阳,阳不足之证皆可见,各种阳过盛之病也可见。正虚邪实均可见,而且相对平均。

此处在概念的梳理上,太阴的功能要跟藏腑学说中脾的功能相鉴别类比,即有互相兼容之处,也有所不同之处。藏腑学说的论述方式,常以单藏论述,而结合使用。比如,脾统血、脾生血,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主湿,这些都是单藏论述。但是当论及脾胃后天之本的时候,又是各藏功能结合着论述。脾单靠自己无法完成后天之本的功能。学习使用藏腑学说,一旦按照其文字表达的语境开始单藏论述的时候,藏腑学说是不好用的。学习使用藏腑学说,构建整体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论的太细,细了就容易有失整体。所以结合六经,当习惯了六经思维,六经本身就是整体。但六经在细化的问题上显得不足,细化不足则有助于把握整体。所以结论就是用六经体系,细节不足;用藏腑学说,整体困难。所以咱们使用六经结合藏腑的方式来教学。但如果能用六经细化的使用,使用藏腑又能把握整体,那也不是非得用六经加藏腑这套表述体系的。

要真正理解太阴,李东垣的脾土学说和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将是很大的助益。其实这两条学说讲的东西是一样的,只不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看懂了就是一样的。可以试着从一气周流学说思考一下。一气周流学说的整体体现在何处:土枢四维,四维驭土。用大白话说:中轴带着四维转,四维辅助中轴转。“转”字体现了一气周流学说在表达藏腑之间要相互运行、协作、通畅,一气周流学说的通畅的观念。温病学说的通畅是着重论述于卫气营血四个层面的通畅。不管治什么病,越来越通畅,病情一定越来越改善。不管治什么病,越来越平衡,并且通畅,一定是在改善。于是这就化成了咱们整体观学术的一种表达语境,不管什么病,都从失衡和失畅的角度,找到哪失衡了,什么性质的失衡;哪失畅了,什么性质的失畅。咱们用病位病性来表达,只要确定了病位和病性,治之一定有效,这时候已经是一个入门的医生了。如果能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掌握了虚实正邪传变,那么就能治错综复杂的,临床上很难治好的那些毛病。所以整体观、一气周流、卫气营血、六经、藏腑,也仅仅是表达方式的切入点不同,本质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事物。

在看李东垣的脾土学说的时候,不再用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升降循环这套表达方式,用藏腑之间的关系这套表达方式。本质上还是中土与四维的关系。只不过这时候把北叫肾、南叫心。脾土学说落实到治法的时候,处处体现着各藏腑之间的通。之后会以脾土学说著名的方剂,演绎一下这种思路。

所以所谓整体观学说,也不是新的东西。只不过在切入点上,更加着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谓之整体观。而不是新的知识、不是新的学说。咱们也没有能力创造新的学说,因为没法通过自身感悟天地。

放弃无意义的流派之争,看看不同的流派能不能加强你的认知和使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