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1180年-1251年),原名李杲,生于宋金时代的金朝,河北人。时代久远,可尊称为祖师了。李东垣其学说正是把握了气机的生长、循环、肃降,以此来调理中土。虽名为《脾胃论》,实际东南西北四维都得调。流传于后世的诸多名方,几乎每个方子都能体现通过升发气机助养生机,以治脾胃,通过脾胃治百病。此处的脾胃用咱们的话说就是太阴,因为指的是脾胃产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单指这个藏腑。
再对比一下李东垣和黄元御写书表达的方式,确实很不一样。在李东垣的时代,医者著作就直接使用内经上的理。脾胃论上讲理的部分,大批都是黄帝内经的原文。就是用内经和其他经典的原文构建理论,然后再补充进去治法和诊法。可是这种写书方式,时间越长,后世的人越难理解。到了明、清、民国、当代,医学著作在构建理论的时候,基本就不会直接用黄帝内经的原文来构建了。因为那么写,后世人看不懂,文化已经出现代沟。当代这个问题到了史无前例的严重程度。试想,如果当代某个医家写本书,还用黄帝内经的原文构建其理论体系,那读者就直接看懵了。
把视野调到12XX年的金元时代。金元四家的学说都有这个特点:把内经的学说进行一个简化(因为黄帝内经太过驳杂,什么都有),然后加上诊法和治法,形成一脉体系。咱们这位祖师李东垣着重的就是中土与四维的关系。只是这个表达是黄元御先师的表达,如果用李东垣的表达方式:中土脾胃跟天地阴阳的关系;气机升降沉浮;还有中土跟其他各藏腑的虚实传变关系;论及天地邪气害人五藏,饮食水谷伤人六腑。
整本《脾胃论》篇幅不大,分为三卷,每一卷都是一边论理,一边给出治法,稍带一些诊法。整本书给出六十一个方子,虽然不多,也不用每个都用,但是对后世启发极大,尤其用来治久病、久虚、久损的毛病。这类毛病显然在那个时代也是不好治的,否则也不用李东垣专门写一本相关的著作。
这位祖师生于富豪之家,什么病有利于他医学精进,就看什么病。而且他看病不但不收钱,还给患者钱。这么看,李东垣不是医行里的人。有很多医学大家都不是行业内的人,很有可能恰恰是非职业的,所以水平才这么高,因为他们用毕生的追求来面对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