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13 东垣法度–五藏虚实传变(2)

承接上一节,东垣老人讲了五藏盛衰,按咱们的话就是虚实夹杂,虚实正邪的传变。虚实夹杂之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其根本就是这个思维模型。在脑子里画张图,五方定位五藏,五藏再配上六腑,每一方各有虚实。太过就化为实,不足就化为虚。虚有阴虚、阳虚,阴虚分哪几种、阳虚分哪几种,所有的病不出其中。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模型,足以应付临床。脾胃论上也给出了一些治法,肯定不能涵盖所有的临床虚实错综复杂之证,但足以给咱们做出启发。这节就看东垣老人给提供的方子、治法。

原文: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 人参(臣) 甘草(佐) 芍药(佐) 黄连(使) 黄 芪(臣) 桑白皮(佐)

第一个方子,治的是中土虚了,气虚或气阴两虚,使得火不能生土。中医有句话——虚不受补,藏腑也有这个规律:虚不受生,火不能去生土。要一边治虚,一边把火调低一点,大火生不了,小火慢慢生,所谓少火生气。

东垣老人还特别贴心的在方中写上了君臣佐使。君臣佐使这个概念咱们平时不用,怎么理解?君药肯定是药劲大或者量大,以此为主力,其余的配合它。用白术和人参为君臣,量最大、劲最大,立刻知道是补虚的。辅佐黄芪、甘草这种补气、固气的,一下明白是气虚为主。加芍药,说明稍微有点阴不足,因为有热。有热就加上黄连、桑白皮,把热降一点,火弱了则能生土,火强了土不受。就好比大家一起工作,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上道工序干活特别利索,下道手脚慢,结果就是活淤了。在本条称之为脾胃不足,火不能生土。火本来是生土的,现在气虚了接不住活,火就越烧越旺,所以把火调低,把中土养起来。这个方子给咱们的一个启示是:原来气虚了,火也不能生土。举一反三,理解了气虚火不能生土。如果阴虚了呢?火更不能生阴了,治起来就更得把这个火给清掉一些,滋阴,把阴扶起来,就是下一个方子。

原文: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君) 黄柏(臣) 生地黄(臣) 芍药(佐) 石膏(佐)知母(佐) 黄芩(佐) 甘草(佐)

治心火旺,肾水不足,心肾不能相交。当然也可以治心火盛,脾阴不足,心火不能生脾阴。用黄连、黄柏、石膏、知母、黄芩全方位把热降低。用地黄、甘草、芍药把阴巩固起来。即可以治火不能生土之阴,也能治心肾不交,火旺不能交于心肾。倒过来说也行,肾水不足,心火盛,肾水不能交于心。所以同一个方子可以入不同的病位。按六经说,是治太阴还是少阴?都能治。区别在于如果是太阴,病会好的快于少阴。这个方子用之有效是有前提的——脾的运化力,脾阳不亏。如果脾阳亏了,这个方子也不行,这里的寒凉药和滋阴药会碍脾,所以本方不用考虑脾阳不足的问题。脾阳不足是脾的气不足?热量不足?疏泄力不足?根据具体情况随证治之。如果用五方定位,心、脾、肾三个病位的问题。中土与心肾之间的关系。

原文: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羌活(佐) 防风(臣) 升麻(使) 柴胡(君) 独活(佐) 芍药(臣) 甘草(臣) 白术(佐) 茯苓(佐) 猪苓、泽泻(佐) 肉桂(臣) 藁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黄柏(佐) 知母  滑石

这一段表达的是中土与东方木关系失和,可以称之为土木不和,肝脾失和,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热不能运到相应地方去温暖之,水又不能运到相应地方去润养之,结果出现了寒热并作。这个寒热并作是因为木的疏泄力不畅了,土的运化力阻滞了,并不是真的寒或热,所以治法主要在疏通木气。一看方子就知道,一大堆风药,在风药的基础上加了利水药、清热药、热药温里。治法的主旨就是把木气疏通起来,疏泄力加强。以此为大前提,然后处理局部的热,主要在小便,热闭塞了水道。还有点局部的寒,用肉桂和细辛这种热药加以处理。寒热并用,但以疏风为主。

像这个方子纯粹是演示治法,因为治的越多,病情越复杂,越难在临床遇见可以照搬的。比如很有可能根本不用加热药,或者另一个患者不用加清凉药,更甚至热药和寒凉药都不用加,一边疏风一边通利水道就好了。也有可能需要加上热药和寒凉药共用,但用的不是方子里的那几味药。这个方子跟后世的透热转气之法是不是很相似?或倒过来说透热转气跟这个方法很相似。

原文: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白术(佐),白芍药(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滞气),黄芪(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诸酸之药皆可),木香(佐),槟榔、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干姜(君),白术(臣),苍术(佐),附子(佐炮,少许),肉桂(佐去皮,少许),川乌头(臣),茯苓(佐),泽泻(使),猪苓(佐)。

后面的这两个方子就不详细说了。其中一个方子是治中土气虚的同时再加上理气、破气、开散消导,用来治疗中土气虚的同时,气机还郁滞。这股郁滞之邪主要是气机的郁滞,气滞、气郁。下个方子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很偏向于经方一脉的使用套路。因为热力不足出现了水湿停留,造成在里的寒湿郁滞。干姜、白术、附子、乌头,增加热量,驱寒。干姜、白术、苍术通过恢复燥力来治湿。再配上茯苓、泽泻和猪苓通泄水道,说明这股寒湿犯了水道。

看下症状,学病位、病性的发病规律,这就是学诊断。热量不足,水湿停留影响水道,出现的症状:“作涎及清涕流口水、鼻涕;唾多、尿多;怕冷;还有可能走路脚疼;骨头疼;乏力无力;犯困喜睡;睾丸发凉;肚子冷、疼;还影响记忆力;还有可能腰背脊、肩胛疼,都是寒湿造成的。读到这里,学伤寒经方的很容易想到,这不是附子汤证吗?没错,用伤寒学说的思路就会开出附子汤。用东垣学说就会开出这个方子。如果按藏腑五方定位,本方是什么?显然是中土与北方水。病性:热力不足、燥力不足,形成水湿停留,影响水道。稍微举一反三就知道,本方照样能治小便不利、尿多、尿频。因为小便的通道也属水道,出汗也属水道,所以本方还能治要么干燥无汗、少汗;要么汗多,只要是这个病位、病性。如果按标本气化的思路,在本阳气热力不足,化成了水湿停留阻塞水道之后而向标、向外气化功能失常之后,表现为流鼻涕,流口水,可能还出汗不正常,尿多。这种在外功能气化的异常是因为在本受损了,但还没形成顽固的、有形的,难以清除的有形痰湿邪气,所以不用加那些猛烈的攻消之药。

加个小思考题:本方加肉桂,显然是为了让热力能够解决在里的寒,还配了附子的力量,两股热力在里不断驱寒,可是在伤寒一脉体系中,基本不这么用肉桂,那伤寒体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四逆汤的方法,闷里面烧,用甘草。从这品一品,仲景体系用甘草的思路与东垣体系用甘草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又学会了一种甘草的用法,对药物的认识就多了一层,用法就多了一法。照这个思路,如果本方既不加肉桂,也不加甘草,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药效?因为附子这味药走而不守,为了让其能守而加了肉桂或甘草,守着烧,现在不守了。答案比较容易,大家自己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