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16 东垣法度–土金虚郁

肺之脾胃虚论,本篇一个方子——升阳益胃汤。方名和药物组成记不住不要紧,理法思路理解、记住、会用即可;只要你能有其他的方法实现同样的功效,自己组方都可以。

这篇的理论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其道理是中土虚了,牵连了肺金,肺也虚了,是气虚,运化推动力不足。到底是因为气虚造成了运化推动力不足,还是运化推动力不足造成了气虚兼见气机困滞?理上需要弄清楚,但治的时候经常一起治。因为诊断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短板,望闻问切的手段很局促,这些人体收集信息的器官无法完全展开中医的理法。

肺之脾胃虚论的传变,到底是虚造成了运化不足、郁滞,还是疏泄力不足同时兼郁滞给郁虚了?通过方子很容易分析出来,但是面对患者确实有时候捋不清楚。东垣祖师给出了办法,就是一起处理。当然,诊断功夫越深就越能辨出其因果传变,实际临床不可能每个都能做到。本篇没有长篇大段的论理,基本都在论治。大部分文字都在描述症状规律,就是在教诊断。这种土金脾肺都虚了,有气虚、有运化升发不利、还有一些气机郁滞,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这么学就可以,这就是在学诊断。

有个小细节需要提一下:“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还是在考虑季节时令对人体的影响,一带而过。咱们读书的时候,这种一带而过的东西很容易被忽视掉,然而其中经常隐藏着启发。一个小思考题:为什么秋燥当令的时候,湿热稍稍退去,然后出现体重节痛,口苦舌干?貌似症状又起来了。道理就是伤寒论上的各经愈解时。没解的了就症状加重,因为正邪相战;解了就好了。只是各经愈解时是一天各时辰来论时间规律的,秋燥当令是治了一年。再追加思考:秋燥令行之时,正邪相战,机体能够借用秋燥当令而对邪气展开攻击,这说明津液还够用,要不然直接变燥证,即便如此也出现了口干的症状,但好在没有其他更多伤津液的症状。

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 羌活 独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连瓤,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二钱)

所以看升阳益胃汤方中,能够固阴的也只有白芍。而且此时配白芍,人参配白芍的用法,另外一个用意也是辅助补肺气用的。不过白芍毕竟是育阴类的药,于此方中必然也能保护一些阴。当然也可以结合秋燥是不是有一些燥伤津液呢?白芍、甘草酸甘养阴,当然这只是一个次要辅助。

本方药物组成还是那个套路。补养脾胃的:黄芪、人参、白芍、白术。这四味药是治脾胃阴阳两虚的一个小底方。升阳益胃汤方,东垣祖师都说了哪些是可以去掉的,哪些什么情况下用或不用,言外之意方子不是固定的,可以随证加减变化。只要理解了其病位、病性,再稍微理解下传变,那就随证、随人来组方。升发阳气,宣通气机用柴胡、独活、羌活、防风,再配点橘皮,橘皮有很微弱的理气功效,用这么微弱的理气药,说明气机郁滞的并不是特别实,否则得用破气药了,稍微理一下,以疏风的力量,这股郁滞就打开了。再配点半夏与黄连,这两味药凑一块,苦燥治湿。所以如果论治湿的话,本方有苦燥治湿、风能胜湿、益气化湿。所以本方虽然没重点说治湿,但也是有这个功效的。

然后再品一品,东垣祖师组方的手法跟张仲景祖师很不一样。仲景祖师组方,方中每味药都有自己独立的功效,别的药不可替代,少一味药整个方子就变了。可东垣祖师组方,经常共性的药有好几味。比如本方中的风药:防风、柴胡、独活、羌活。如果用祖师爷的思路组方,就要求每味药材必须质量特别好,如果质量差就有可能影响疗效。如果用东垣老人的组方思路,不过度依赖某一味药,那某一味质量差点不太影响疗效。

防风有什么独特的个性?之前对比了柴胡、升麻、羌活、独活,共性都是风药。防风最大的特点是其行风全身上下无所不到,哪都能去。所以具体入哪一病位的偏重之性就没有,这就是它好用的地方,当然也可以同样的原因说它不好用。远公对防风的描述可谓精道“盖随所用而听令,从各引经之药,无所不达”,白话就是谁引动防风,防风就跟着谁药劲去哪,帮着它增强风性推动力。本方升阳益胃汤用了四味风药,所以最主要的力量就是疏风行气,增强推动力。第二股力量就是补固中土。半夏配黄连苦寒燥湿,再加橘皮理气,这些都是辅助。这几股力量结合之下,整个方子起的作用就理清楚了:全方位的推动力配上补养中土,再用一些其他的药处理杂症,比如苦寒燥湿,利水。这就是东垣老人在教怎么组方。

本篇最后,说患者如果脾胃弱的话,一开始少吃点,吃多了反而会阻滞中土脾胃。“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我用的这个版本书上是“淡”,肯定不是这个字,应该是“啖”。“淡”代表食物的味道淡薄,与原文语境不顺。前文说了“须薄滋味之食”,后面又说“慎不可淡食”,既让吃清淡的,又不能吃清淡的,语境自相矛盾。后面说“慎勿大劳役,使气复伤”,千万别累着伤了气,还虚着呢。咱们说的是段落的整体意思要相互自洽、通畅。整体意思通畅了,具体的字不会困惑的。所以读古书的时候,千万别在某个字上浪费太多精力。中医临床的细节在于患者的辨证,而不在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