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少阳病篇四

少阳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传变,往好里传是自愈了,为“欲解”。但也会往坏里传。往坏里传,分两类来表述,一类还是少阳证,但是症状越来越剧烈,郁堵的原来越重,那就还治少阳证。另外一种,传变他经,不是少阳经或不仅是少阳经,或传到三阴了。

二六八、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这股少阳枢机被郁滞住了,就得找出泄口,变成了“脉浮大”、睡着就出汗,甚至还没睡着就出汗“目合则汗”。像这种被称为盗汗的毛病,能用止汗的方式吗?用浮小麦、煅牡蛎,肯定没用。因为在体表太阳显示出的疏泄过度,是因为少阳的郁堵造成的,是郁而造成的疏泄过度,得治郁。

二六七、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没说是哪一经,就意味着即有可能是病性变得越来越重,但还是少阳证,也可能是兼有他经之证了。一通操作:吐、下、温针之后,到底是伤了阳、还是阴?都有可能。伤阴之后会使热更盛,能谵语。伤阳也能谵语。所以要随证治之。这个条文背后指的病是好几种病。既没有确定病性,也没有确定病位。“柴胡汤证罢”是不是指已经不是少阳证了?有可能。也有可能只是少阳证之前那些症状规律消失了,但本身少阳的病还没消失。所以处理这种情况,就得看这个病人是否需要治坏病的同时还得治少阳枢机。既然条文说了“柴胡汤证罢”,说明之前是有柴胡证的,这时候加上小柴胡汤,同时再治坏证,至少没坏处。因为以前是少阳证、柴胡证,现在少阳柴胡证那些症状没了,此时有没有可能是少阳变的很健康,所以不用治少阳?这种可能性不大。而是有了另外一个更坏的问题,把之前的问题给掩盖了。从这领悟一个至关重要的临床经验:有些症状消失,未必是病情见好。说的更露骨一点,让一个症状消失有两种办法:把它治好或把它治的更坏。从少阳病变成三阴病,三阴病那些症状将会成为最突出的症状,反倒少阳的症状不明显了。我十几岁的时候,有段时间两胁经常疼,后来成了太阴病,老拉稀的时候,两胁不太疼了。可惜那时候我身边没有学中医的,三阳证就变成三阴证了。传到三阴,三阴的功能就会受损,表现出三阴的症状规律,这种思想在条文中是有体现的,但是没细说。比如条文二七零。

二七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表达很简单。这种条文不能直接用。“食而不呕”就说明三阴不受邪?肯定不能这么用。比如少阳证就有不能食“嘿嘿不欲饮食”,少阳证还能呕。没得太阴病、三阴病,还是少阳病的时候,就又不能食、又呕。现在少阳病好了,能吃,不呕;还是没入三阴,能吃、不呕,到底是哪个?如果把这个道理解释成,本就是少阳病,没有三阴病,三阴病好了,肯定没入三阴。这个解释又不符合本条语境,在本条语境之下,又呕又不能吃,是入三阴了。可是这两个症状,少阳病就能有,少阳病又不是太阴,所以说有些条文不是直接拿来用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如果硬要套用,就会出现刚才说的思维困境。然后再去探究三阴证发病规律、发病原理,才能知道这是三阴没受邪。另外一个是少阳病好了,还有另一个病传到三阴了,是三阴证的不能食,还呕。

病没有传到三阴,少阳证又好了,脉自然会恢复到均匀、柔和的状态。

二七一、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二七二、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不管是弦脉、紧脉,现在都变成柔和的脉了。正气的象是没象,没有那些让人痛苦的、异常的象,脉就均匀柔和。舌象也趋于均匀,无论是色、苔、质。症状的均匀柔和就是没症状或症状减轻。

同样的条文,不能直接用,是思考背后的理,就是条文二六九。

二六九、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肯定不能通过“无大热,其人躁烦”,就认为要入阴了。这些条文是说理的。“无大热”,三阴证跟三阳证比起来有一个一般规律:三阳证的发烧更猛,因为元气充足。是从这个角度论的,并不是三阴证不可能出现大热。“躁烦”就一定入三阴吗?那阳明证的烦躁呢,所以只能解释成,当出现了三阴证烦躁的时候,能确定这个烦躁是三阴证,并兼见三阴功能受损之后,出现的其他脉色症规律,同时还兼见烦躁。所以哪些条文是可以直接拿来用,哪些条文是说理,哪些条文又是在讲变化可能,一一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