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时方

对比一下小柴胡汤和三仁汤的构成会发现:小柴胡汤偏重病位,弱于病性;三仁汤偏重病性,弱于病位。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方解:化湿——燥胜湿的半夏、风胜湿的柴胡疏风——柴胡清热——黄芩养正——人参、大枣

小柴胡汤显然是为了条畅少阳输机,力量相对调和,什么力量都有,又不明显偏于某个方向。每一种力量都有点,但都不强,全方构成了一个少阳调解剂的基本组成方案。也正因为这种组合,小柴胡汤被认为是万能小药。通过加减化裁,几乎什么病都能治。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何此方重病位,而轻病性了。如果你确定了病位是少阳,又存在明显的邪气,就必须在小柴胡汤中加味。三仁汤——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苡仁六钱 半夏五钱 方解:以燥化湿——半夏、厚朴利水除湿——滑石芳香化湿——白蔻仁甘淡渗利除湿——薏苡仁宣肺透表——杏仁

而三仁汤用了不同性质的大队祛湿药,祛湿意图极为明显,就像目标明确的集群轰炸。每一味药都具备各自独特的除湿方式,组合了一个组合除湿的方案。

对比之下,你就能体会经方和温病各自的组方特点。经方非常注重组方结构,通过调整这个结构,令六经恢复正常。相当于通过构建机制改变环境,从而实现问题的自解。而以温病为代表的时方,更注重解决问题,找到关键点,重点清理。

经方组方时,往往每一味药都独挡一面。少一味药,效果都会大变。而时方的组方时,方子里同一方向、不同特点的药很多。哪怕去掉任何一味药,也未必影响整个方子的功效。产生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药的用量:经方的用药量大,风格是药简力专;时方的用药量小,风格是团队合作。

于是咱们就能明白——为何强调用地道药材的医生,大多是经方派的。而用药多变的医生,大多是时方派的。经方的方子里每一味药都需要独当一面,去掉或换掉某一味都可能使得整个方子的方向发生质的变化。而后世学派的方子,如果把某一味药替换成另一味功效类似的药,整体疗效常常变化不大。比如,用三仁汤时,忌惮生半夏燥烈,就可以替换成浙贝,基本不会影响疗效。即使是患者本来就需要生半夏这种燥性药,换成浙贝也不太会影响疗效。

由此,可以推演一下这两种组方思路带来的结果:

  • 经方组方思路,每一味药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如果药材质量次,带来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 温病组方思路,几味药配合实现一个目的,于是如果其中某一味药质量次,带来的影响就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