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郁门1——土虚木郁

​人有心腹饱满作胀,时或肠鸣,数欲大便,甚则心疼,两胁填实,为呕为吐,或吐痰涎,如呕清水,或泻利暴注,以致两足面跗肿,渐渐身亦肿大。此等之病,初起之时,必杂然乱治,及其后也,未有不作蛊胀治之,谁知乃是土郁之病乎?土郁者脾胃之气郁也。《内经》将土郁属之五运之气,而不知人身五脏之中,原有土郁之病,正不可徒咎之岁气,而不消息其脏腑之气也。夫土气喜于升腾不喜下降,肝木来侮,则土气不升;肺金来窃,则土气反降,不升且降,而土气抑郁而不伸,势必反克夫水矣。水既受克,不敢直走于长川大河,自然泛滥于溪涧路径,遇浅则泻,逢窍必钻,流于何经,既于何经受病。治法宜疏通其土,使脾胃之气升腾,则郁气可解。然而脾胃之所以成郁者,虽因于肝木之有余,与肺金之不足,然亦因脾胃之气素虚,则肝得而侮,肺得而耗也。倘脾胃之气旺,何患成郁哉!故开郁必须补脾胃之气,补脾胃而后用夺之之法,则土郁易解耳。【批】土郁以致水郁,论得极是。方用善夺汤∶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三钱) 白术(三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陈皮(三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诸症渐愈。 此方利水而不走气,舒郁而兼补正。不夺之夺,更神于夺也,何必开鬼门、泄净府始谓之夺哉!此症用疏土汤亦佳。 白术 茯苓(各一两) 肉桂(三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三钱) 枳壳(三分) 半夏(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本条的病位是“木郁克土”引起的“木土两郁”(肝脾淤滞)。病性是因虚致郁,郁中兼虚。治法是以治虚的方法治郁,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治疗虚郁。远公的原文是:“开郁必须补脾胃之气,补脾胃而后用夺之之法,则土郁易解耳。”其中“必”字也是语气助词,并非今天理解的“必须”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虚”造成“郁”解不开,就得先治“虚”,再治“郁”。透过这两个方子,重点体会一下远公用药经验:
柴胡——两个方子区别不大,都没有明显开破、解郁的药。用意都是恢复肝的疏泄调达之力和脾的运化力,这个思路咱们称之为扶正。借此区分一下“扶正”和“补”的概念,“补”其实是“扶正”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药量的观察,就可以学到远公扶正的技巧。两个方子都是用少量的柴胡来扶正,揭示了用药的一般规律——“量大攻伐,量小扶正”。用大量柴胡可强力破郁;而少量用柴胡可以帮助恢复升发、疏泄、调达之力。 车前子——“夫土气喜于升腾不喜下降······既于何经受病。”说的是此证的病机,用脏腑功能表达是——肝脾淤滞影响津液气化、水道运行,不及时治疗,水饮就会越停越多,排不出去表现为臌胀。由此推测,水邪往外排,还会出现吐水、拉稀、尿频、多汗······所以第一个方子加了3钱车前子,明显在增强肝脾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利水力;而第二个方子没加车前子,只是增强了肝脾的功能。临床中,是否加车前子,要根据当前患者水饮停留的情况而定。远公的这个技巧揭示的就是土克水(脾统水)的道理。脾运化力不足,势必影响水的运化,所以可以加入利水药。即使没有直接的功效,但对整体病机一定有所助益。 白芍——患者已经停水,为何还用白芍这种养阴药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深入的理解白芍的药性。这就是咱们常用的“以药测方、以方测证”思路。而对每一味药的理解又都是从大量的条文、案例、临床经验中整合出来的。所以“理解药、理解方、理解证”是一个过程,并非一点就通,而是渐入佳境。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过是一个启发点。有了这个启发点作为初步理解,才能引发后面的一系列深入理解,这个过程还需大家自己走完。中医的学习永远是理论、诊断、治疗三者逐渐积累、彼此促进、螺旋式的提升。所以理、诊、治三者必须平衡发展,失衡的发展某一项,不但无用,反而会成为束缚。理论学的太多容易流入空谈,不能治病;诊法、治法学的太多,临床时容易迷惑,不能灵活运用。

当你研究此法中白芍的用意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之前积累的那些对白芍药性的理解。把它们一一带入至此法,就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个。比如:

  • 利尿——《神农百草经》上说白芍能利尿。其机理是白芍能够缓解膀胱和尿道肌肉的痉挛。白芍的这个功效显然与此证无关。
  • 养阴——此证没有津液亏虚的情况,所以从结果看养阴也不是此证的目的。但是从养阴的过程看,却非常适合本证。因为养阴的过程是收敛水,一部分水邪是因为不能被收敛成正常津液而形成的。所以此处加白芍用意就是收敛水邪为津液,使其改邪归正。

由此,咱们又学会了一个技巧——用白芍收敛津液,使之不变为水邪,或者直接收敛水邪归正。所有因为水邪不能收敛而引起的多汗、尿频等水证,都可以用白芍治疗。在医书上只能看到“白芍养阴”、“白芍利小便”······而这些功效背后的意思却要通过医案、条文和临床中不断深入理解,最终总结为这些临床技巧。

显然这种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不是仅凭积累知识就能练成的。方子是背不完的,即使真背完了,也一定会遇到书上没有的病。所以靠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是中医之道。一个大夫登堂入室,靠的也是这套思维方式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