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郁门2——阴虚之郁

​人有咳嗽气逆,心肋胀满,痛引小腹,身不能反侧,舌干嗌燥,面尘色白,喘不能卧,吐痰稠密,皮毛焦枯,人以为肺气之燥也,而不知乃是肺气之郁。夫肺气之郁,未有不先为心火所逼而成。然而火旺由于水衰,肾水不足不能为肺母复仇,则肺金受亏,而抑郁之病起。然则治肺金之郁,可不泄肺金之气乎!虽然未可径泄肺金之气也,必须大补肾水,水足而心火有取资之乐,必不再来犯肺,是补肾水正所以泄肺金也。【批】引喻甚妙,然意明则已。夫心火无水,自然燔灼。肺金受烁,所不必言。补水滋火,而肺金自安矣。方用善泄汤: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玄参一两 荆芥三钱 牛膝三钱 炒枣仁三钱 沙参三钱 贝母一钱 丹皮二钱 水煎服。

一剂轻,二剂又轻,十剂痊愈。此方滋肾水以制心火,实滋肾水以救肺金也。肺金得肾水之泄而肺安,肾水得肺金之泄而水壮,子母同心,外侮易制,又何愤懑哉!此金郁泄之之义,实有微旨也。此证用和金汤亦效。麦冬五钱 苏叶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黄芩一钱 半夏五分 百合三钱 水煎服。四剂愈。

有了理论框架,再读书就会豁然开朗。在读此条文时,这种优势就得以体现。因为在理论框架下看这个条文,立刻就能知道——原来阴虚也会造成淤证。这个思维过程就像是先远观一个事物的全貌,再近观具体细节的时候,自然能知道细节之于整体的位置。如果一旦错失整体而陷入细节,很容易就迷于其中。比如难免出现如下疑问:

  • 此郁证为何用滋阴法,而没用疏肝法呢?显然此郁证的形成源自于阴虚,滋阴是解郁的前提。
  • 如果临床中遇到这种阴虚化郁证,用这种以滋阴为主方法能否解此郁证呢?滋阴能否解郁,要看患者滋阴后疏泄能力的恢复情况和当时的淤滞情况。如果滋阴后,当时自身疏泄能力足以解当时的淤滞,则郁证自解。反之,则需要再恢复疏泄力。
  • 如果无法确定滋阴后淤滞是否自解的时候,临床中如何处理?本条文目的显然是为了讲“滋阴解郁”之理。临床中遇到这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随证加入风药,加强疏泄力。

再品味一下条文的诊法,即症状规律。比如,阴虚化热,灼液成痰会造成粘稠痰。条文已经给出了病位病性,根据这些信息,你就可以一一解释形成这些症状的原因。这个过程练习的就是理论和诊法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诊断的火候就纯熟了。

再品味一下远公的用药:熟地、麦冬——同样是滋阴,一个方子用了熟地,另一个方子用了麦冬。显然一个滋肾阴,一个滋肺阴。临床中可以灵活运用,如果是脾阴虚还可以加山药。写书时泾渭分明是为了大家好理解,临床中这些滋阴药可以共用。
 玄参——此药主要功效是清心火,稍有一些养心阴、活心血的功效。此证阴虚化热,犯于心肺,用玄参最适合。
牛膝——热在心肺,即使要活血散热也得加丹参(入心)、红花(入肺),为何用牛膝呢?因为症状中有上逆,所以用牛膝是为了引气血下行。当然这股药力一定是为了治标。不把上面的痰解决了,单靠牛膝引血下行,只会将上面的痰湿引下来。由此品味一下远公标本同治的思路。
荆芥——透热转气。一边活心血散热,一边降温去热,再用荆芥使这些热由里出表。从而使热在内外、在表里循环起来。

用温病的视角看玄参、牛膝、丹皮的组合,其活血、凉血的意图非常明显。

继续习惯一下远公的表达方式,比如“肺气之郁······是补肾水正所以泄肺金也。”这些比喻用“脏腑之间作用关系”来理解,就很好梳理了。由此品味一个道理——不同的老师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背后的思维都是一个。背后的思维领悟了,才能转化成自身的能力。还是这个思维,等你当老师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所以不要纠结于表达方式,背后的思维才是核心。

脑补一下此证的脉象:

  • 两寸脉——心肺有热大致就能推测,两寸脉有可能现出盛大的实象。
  • 两尺脉——阴虚有可能在两尺脉现出虚象,也有可能因为阴虚化热在两尺脉现出实象。
  • 两关脉——淤滞最有可能表现在两关上,所以很容易在两关,或两关之一现出淤滞之象。

大致规律就是如此,但是具体到临床患者,各脉现出的到底是虚象、实象、淤象中的哪一象,还要看患者的体质倾向。因为内在病机与外在表现的并不绝对一一对应,所以脉诊判断也不是绝对指向。临床见多了,就会遇见明明有痰,却全无滑脉;也会遇见,滑脉明显却不见痰象。

于是合参是临床必然的选择。比如,此证的阴虚,如果没表现在脉上,必然在其他象上有所表现。比如口干,即使患者描述口不干,但发现舌头非常干燥,也是口干。因为很多患者口腔感应已经混乱,分不清口干与否。再加上大便干、皮肤干,就是阴虚到少阴层面了。这样阴虚的层次也顺便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