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脾约

“约”——束缚、约束之意,脾约的字面意思就是脾的功能受到约束。《伤寒论》上提到的脾约是伤津液后脾阴不足引起的脾功能被约束。(原文——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触类旁通地思考,既然阴虚能造成脾约,那么,阳虚也能造成脾约。阴包括津液、血、真阴,阳包括气、热、风、燥,这些层面不足都能制约脾的运化功能。虚能影响脾的功能,实也能影响脾的功能,寒、热、风、郁、燥、湿、痰湿水饮、瘀血,不论哪股邪气过盛,都能造成脾约。每当思考某一功能太过或不及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阴阳考虑。不但要结合脏腑自身的阴阳,还要结合全身的阴阳。比如,脾出了问题,单治脾常常治不好,需要通过四维来帮助调脾。

说到阴阳,自然就离不开正邪、虚实。阴阳之间本应相互平衡,失衡了就是病。阴阳之间失衡有两种方式:

1. 过剩——超出正常范围。

2. 不足——低于正常范围。

比如,《伤寒论》中的脾约是阳偏盛超出正常范围,伤到阴,造成阴阳失衡。相反,如果阴虚到低于正常范围,阳本身没有过剩,也会被显得过剩,继而阴阳失衡。同样表现为阴虚阳盛,因为起因不同,所以治法也不同。阳盛引起的阴虚阳盛,治法是以清热为主补津液为辅;阴虚引起的阴虚阳盛,治法是以补津液为主清热为辅。

在调平衡的时候,永远要带着阴阳两个视角。同样是阳盛,有的是真的阳盛,有的是阴虚显得阳盛。如果区分不清,就容易犯虚虚实实之弊。尤其是久虚久损的三阴病,犯了这个错误就永远治不好了。

脾出问题后,发病表现多种多样。因为脾居中央,性质相对中庸,导致四维哪一维的偏性都能影响到中土。而其他脏腑发病后,常常会表现出各自的某种偏性。比如,心病容易现出热象,甚至虚证也常常表现出热象。如果真发展到心现出寒象,病情就非常严重了。

治脾是治所有虚证的根本。如果脾功能尚足,单独的某一脏腑虚,都非常好治。所以,收集各种治脾的方法,将会是大家今后学习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