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视角读条文9

用太阴的视角看少阴篇的条文方剂。略讲一下,重在思路,因为之后就讲少阴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用到了麻黄,那太阴病呢?如果不用麻黄,用什么替代?能够帮着太阴的气机开散、运化、升发。毕竟麻黄量稍微一大,就宣散开表了,解表宣肺很好用。可以改用香薷、藿香、苏梗、苏叶,还有其他的药可以选择。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色黄入中土,当然可以处理太阴的热证。阿胶滋阴固阴,性内敛,合于少阴的属性,但太阴无所不病,如果病的就是收敛不足,当然可以择机而用。通过理论将事物分类,这种分类或格物目的是帮助理解,不是固定不移了。

●附子汤、真武汤

显然是以太阴来恢复少阴。也可以表达为这两个方子是太阴少阴共治的方子,还可以表达为“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吴茱萸汤

此方在伤寒论出现过三次,阳明、少阴、厥阴篇都出现过。而且三次出现的条文都不一样,症状描述也不一样。不像其他某些方子,在各篇不同的地方条文一样或很相似。吴茱萸汤的条文在少阴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上节总结霍乱的时候,也顺带总结了吐利,忘了把吴茱萸汤放进去了。吴茱萸汤也有上吐下利。厥阴篇,吴茱萸汤没说下利,是上逆呕吐,头疼,寒证造成的寒逆,影响了阴阳相交放在厥阴篇。影响了太阴的运化力,肯定能治太阴病,也放在少阴篇了。跟少阴病的症状相类比,手足逆冷、四逆。此处鉴别一个问题,既然都是四逆,可能还拉稀、呕吐,什么时候用四逆汤?什么时候用吴茱萸汤?最简单的鉴别就是看吐,又吐又四逆就吴茱萸汤;不吐,四逆下利就四逆汤。这是通过症状鉴别,最简单直接的思路。多想一步,从理上怎么解?如果吴茱萸汤证的手足逆冷、上吐下利,用了四逆汤呢?大方向正确就有效。大方向都是热药,而且热性比较足,细节是所走病位的差异,还有气化有形的差异。附子更善于气化,吴茱萸更善于攻消有形。入肾方面,吴茱萸不如附子。攻消有形方面,附子不如吴茱萸。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这些四逆辈用做治太阴的理法思路之前都讲过了。

再捋下厥阴篇里可以用来治太阴病的方子。

乌梅丸。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大号的恢复太阴运化功能的方子。而且还可以加减变化。

当归四逆那套方子: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太阴本来就得生成血、运化血、去管血,如果血寒了当然可以用。

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里比较杂的方子。条文方解在讲厥阴篇的时候说。本方升发、透散、寒热并用,滋阴还辅佐强健脾胃。这个套路或拆开了用,或加减化裁,用来帮着恢复太阴的运化力。太阴的运化有升发的部分,有肃降的部分。还记得刚才提的问题,麻黄怎么用做太阴病?在麻黄升麻汤里多少就能得到点借鉴,虽然本方放在厥阴篇,肯定是帮着太阴左路升发这一路的。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显然这几味药放在一起,立刻就知道能入太阴中土,那为什么放在厥阴篇?中土运转不灵,影响了阴阳交接、阴阳相顺接的功能,即厥阴的功能。换个解释方式,对这个证来说,要治好阴阳交接的问题,得先治好中土运转的问题。这种寒热又补虚同用的方式,是为了运转中土。类似的方法还有半夏泻心汤。

用太阴的视角整理条文就到这里。不可能每个条文都面面俱到整理一遍,只是一个启发的思路,剩下的需要自己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在练习临床的思路,咱们是用思路去治病的,所以重点是练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