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少阴开篇

整体观中医,咱们对少阴功能的总结是:藏而待发。其功能受损,要么是藏的功能不行;要么是发的功能不行。如果收藏不足,时间久了老本就日渐消耗,消耗到不能支应全身的时候,就是少阴病的虚证,或阳虚,或阴虚。如果所藏为污浊之物,越藏越多,邪盛的实证,各种性质的邪。病初发影响的是其功能,功能受损开始伤及有形,就由气化的毛病变成有形的毛病,显然会更难治。要治有形,必定得恢复其气化,同时攻消有形。如果只治气化,有可能能治好有形,属于人体自愈,功能恢复了人体自己清理垃圾,但也有可能清理不掉。遇见哪种情况就处理哪种情况。同理,有形阻滞影响了气化的恢复,攻消有形也能帮着气化恢复。这个是有形和无形的概念。可以联系正邪的概念。

所藏之有形,不管藏的是水,还是能随时转化为热量的脂肪或蛋白质什么的。如果久久不能拿出来用,本来是正的有形也会化邪。所以得能发,发不出去,正的也能变成邪。这个角度可以从通行、通畅来理解。无论正还是邪,得能动起来,动不起来都是病。简单总结为藏而待发或藏而能发,能藏能发。

所有少阴篇的条文就从能藏能发的角度,看能得些什么病,怎么治。这种学习方法——理诊治齐头并进的学习,就是理论指导诊断和治疗。要想学习效率提高,必须理论结合实用,单独学其一,无法化为实用的能力。学太阴病不能只靠太阴的那点条文,少阴篇也是。比如看到少阴篇里的那些四逆辈,自然能想到太阳篇的干姜附子汤,也能治少阴病。看见黄连阿胶汤,知道少阴有热证,自然能想到炙甘草汤治太阴的阴虚证。这些条文都不在少阴篇,祖师爷就这么写书,得适应。

再比如,吴茱萸汤放在少阴篇,但是当归四逆吴茱萸汤放在厥阴篇。厥阴篇里有小柴胡汤,四逆散又放在少阴篇。从这些交叉信息至少能领悟一个道理,祖师爷设计伤寒杂病论行文结构的时候,不是这一经只能用这个方法、这个方,这个方只能适用这一经。否则该如何理解小柴胡汤又出现在厥阴篇?总不能说错简吧。再比如,四逆散更像厥阴篇的方子,怎么又出现在少阴篇。于是就能体会为什么咱们用六经结合藏腑的方式来解释伤寒论,而不用纯藏腑或纯六经。比如四逆散或吴茱萸汤,寒证影响了运化力,就用它来治太阴;影响了藏而待发就是少阴病,就用它治少阴。

看方剂索引就能发现同一个方子出现在好几篇中,各经都能出现,就会有个疑问,为何同一个方能治多经的病?马上就能联想到该如何定义各经?连环追问下,思绪就会逐渐产生,再去验证,证真证伪。再之后,思绪渐渐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得以自洽的理法体系基本用了就灵。